上海大众在2008年推出朗逸的时候,行业内外的人都在猜测它到底来自什么平台。 我记得当时PQ35的呼声也挺高的,原因是大家都觉得新车型出来应该是使用新的平台,而当时速腾正好入华没多久。后来的结果让大家非常失望,朗逸使用的是十年前的PQ34平台,一眨眼八年又过去了,朗逸至今也没有要换新平台的意思。
最让人捉摸不透的是,一个将近二十年前的平台,它的产物居然能长期以压倒性的优势占据同级别车型销量榜首(上个月破例被轩逸反超)。那么到底这个平台是否真的有消费者想象中那么低级?还是只是某些群体对它的销量看不过眼而嫉贤妒能?
PQ34的由来
PQ34平台最早在1998年面世,后来一汽大众国产了第四代高尔夫以及初代宝来,就把这个平台引进中国。刚出道时它被称为大众A4平台,因为大众一直有个命名习惯,比如我们最常听到的B6、C6,就是指第六代的中型车和中大型车,之前最常被用来称国产初代迈腾以及早年的第六代奥迪A6,最新的迈腾被称为B8L也是同样的道理。
后来大众同一命名规则之后,PQ34就出现了。P代表平台,Q是指横置发动机(L是纵置),3是紧凑型级别(2是小型、4是中型),4是指第四代,整体的含义就是大众第四代横置发动机紧凑级平台。准确来说,在朗逸上应该叫PQ34L,因为它的轴距比老宝来以及第四代高尔夫都是有所加长的。
PQ34和PQ35的差异
一个平台对一辆车最大的影响就是前部骨架的设计,具体就是驾驶舱与发动机舱之间的隔板之前的部分,它包括转向机构、前悬挂以及发动机布置形式等等。在同一个平台里,这些相对的位置关系一旦确定了,就很难改变,但在隔板之后的那一块就可以因设计而异,比如轴距、后桥悬挂等等。
国内使用PQ35平台比较有代表性的车型就是速腾,它的原型车就是北美第五代捷达,实际上就是第五代高尔夫北美的三厢版(三厢版高尔夫在欧洲叫宝来,北美叫捷达)。当时引进国内最让大众引以为傲的就是它那后四连杆独立悬挂,PQ34平台一直都是扭力梁,还有就是速腾的前悬虽然没有大的改动,但它的副车架是全铝的(后来被减配掉了)。
让消费者吐槽得最严重的就是,出自PQ34平台的车,无论是顶配还是乞丐版,座椅靠背调节都是旋钮式。还有更反人类的就是它的座椅轨道的前半段比后半段明显要高的,整个座椅很不符合人体工程学,连santana和polo这些车型的轨道设计都能和帕萨特一样,朗逸的就是要出格一点,我也搞不懂设计师是怎么想的。
PQ34和PQ35还有一些小细节上的区别在于激光焊的使用长度、双面镀锌高强度钢板以及全车多道涂装工艺等等。虽然PQ35面世也有十几年之久,但在当年这个平台代表了整个德系紧凑型车的最高水准,所以哪怕是速腾现在还在使用,也没有消费者吐槽它平台老旧。不过可能也是因为网友们把更多的火力集中在了PQ34。
朗逸为什么还要使用PQ34?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成本控制问题,大众早年的平台对成本把控没有现在那么弹性。以前一个平台基本上就能决定了汽车本身的定位,不像现在模块化平台那么方便,不同级别的车型都能同平台生产。大众想要把朗逸的价格区间控制在入门级紧凑型车的价位,PQ35很难做得到,而MQB以现在的发展速度也还无法普及到朗逸这一级别的车型,所以PQ34是大众目前最好利用的资源。
我之前在某个论坛看到一个网友很大口气地吐槽说:“大众一年赚那么多,搞个新平台都不舍得?”。开发一个造车动辄就是几十个亿的投入,这得生产多少辆车才能把这些成本平摊下来啊?
老平台造车差?数据月月打脸
很多日系粉和德系粉经常就为了这个平台杠上了,其实各有各的不是。什么德原朗、日系车铁皮薄以及平台老造车差等等这类各执己见的说法都是片面的,不值得我们去参考。既然朗逸能够给出这么华丽的数据,肯定是有它的过人之处,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平台去全盘否定它。
其实我们就朗逸那个价格区间来说,它的内饰设计符合大部分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观,再加上大众在配置方面也很会抓住国人的口味,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朗逸确实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一款产品。最重要的是它挂着一个大众标,我们不得不承认大众在中国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而且我们也不能抛开价格来评论这一级别的车型。
师爷总结
整篇文章并不是想吹一波PQ34,我只是就事论事。我们对一个产品的评价不应该受到别人的左右,自己实际体验过之后的感受与别人口中得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大部分消费者都喜欢道听途说,不愿意自己亲身去体验,国人对汽车的理解程度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也在于此。
文丨师爷
该文章来自于“汽车猎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