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伊
就在昨晚,奇瑞在北京上市了他们的TIGGO瑞虎9车型,毫无意外地,这款车的售价冲击到了20万元的价格上。
为什么说是毫无意外?主要是在不久之前,奇瑞于淄博上市瑞虎3x车型的时候,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李学用,就按捺不住对这款车的期待,将这个信息透露了出来,并且明确表示,奇瑞要从理工男向全科生转变。

所以,更多时候我对奇瑞TIGGO瑞虎9的期待,基本就明确了。首先,它必须保持奇瑞的传统,秉承理工男气质并体现出“实在”的特质;其次,它必须有全科生的状态,不能再是有一两块长板的车型,而是必须全面均衡,且足够参与到20万元及以上的市场竞争中去的产品。
最后,在实在之外,还需要有更强的,突破性的技术。毕竟,谁都已经习惯了奇瑞的那几套技术了,这次要向上突破,必须来点狠活。
当然,还应该受到关注的,显然是奇瑞传统的定价优势了。
技术与狠活,大胆地突破
就在昨晚,当奇瑞TIGGO瑞虎9的价格发布后,我将之发在了朋友圈内,并询问大家对这个价格的看法。一位前同行,如今已在新造车顶流品牌工作的朋友回了一句:我对它的“磁悬浮”,很感兴趣。
这显然算是一个成功的点,毕竟在以往,人们或许对于奇瑞产品的定价还存在争议,但对于其每一款车所采用的技术,却基本都能猜个差不太多。
其实,昨晚的TIGGO瑞虎9在很多配置上,依然有着奇瑞传统的套路。比如鲲鹏动力400T的2.0T发动机,与之相配的7速DCT变速箱。当然,高配版本也是这个动力总成,但配的是8速变速箱与四驱版本。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但“磁悬浮”的空气悬挂,算是一个大的,又理工男、又全科生的突破了。如果你对于汽车产业足够了解,你就会知道所谓的“磁悬浮”是一个简单的公关话术。
其核心,通过5个整车状态监控传感器+4个电磁减震器+1个控制器实时调整车身姿态,让整车随时处于舒适的驾乘状态,实现“超稳舒适”,从而体现出完全与以往不同的,车身稳定的,乘坐舒适的质感。
这种质感的提升,与其说是配置的提升,我更愿意将之称为奇瑞对于豪华品质的,以向上突破欲望的提升。如果非要用什么东西来与之匹配,可能最近我能够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的,只能是比亚迪的“云辇”了。
有人与我讨论,“磁悬浮”这样的提升对于TIGGO瑞虎9是否是必要的?撤下这套技术,省下这笔成本,让定价更低一点,似乎才是奇瑞的生存之道。首先,这个理解肯定没错,也是基于以往对于奇瑞品牌、市场、用户需求的了解所作出的判断。
但,对于我来说,显然理解并不是这样的。

不论“云辇”也好,“磁悬浮”也罢,技术是核心,但绝非唯一的核心。其重点在于,中国汽车企业想要依靠技术实现地位的反转,在全球范围内确立自己名字,就需要这种向上的技术来支撑。
说实话,我一直认为比亚迪与奇瑞在过往时代有着相同的理工男气质。而比亚迪较之于奇瑞做得更快的一点,其实就是依托技术与自己对更好产品的理解,率先一步实现了从理工男到全科生的转变。并进而在如今的新能源车时代中确立了自己顶流的地位。
而如今,奇瑞也开始走上了这条路,这显然是足够让人期待的。
胆子,其实可以更大一点
记得十多年前,我太太去菲律宾潜水,下了飞机后遇到的第一个出租车司机,和她聊起的最让他熟悉的中国品牌,就是CHERY。
去年,奇瑞旗下所有品牌的总销量达到了123万辆,而其中出口占据了1/3。很显然,与很多品牌国内风生水起,海外艰难拓展的状态相比,奇瑞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全球品牌了。

这一点,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国忠发表开场词:“与世界共舞,与全球用户共鸣,是奇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就可以看出端倪。“而TIGGO瑞虎9,集全球用户需求、全球领先技术实力,全球五星安全标准于一身。”
我聊这些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当奇瑞早就以技术与实在的品质在更多市场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其实就已经到了向上冲刺的时间节点了。而依托全球更高制造标准打造的TIGGO瑞虎9,其实值得进入更重要的细分市场,以及更能体现身份的产品定价。
但显然,就TIGGO瑞虎9的状态来看,奇瑞的定价依然维持在A级车的高端车型与B级车的入门或中低配车型区间内。这是奇瑞想拖住基本盘跑量,也想带着品牌冲高的具体表现。

很显然,奇瑞需要的是更多一点点的信心,以及让价格与价值匹配起来的勇气。说实话,如果说在五年前,这还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话题,那么在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上,这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了。
毕竟,蔚小理活下来了,比亚迪活得很好了,奇瑞这样的品牌,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当然,这也是一个理工男,成为全科生的必修功课。如何真正通过更好的宣传,将自己的品牌优势传播出去,以获取更好的市场份额,以及产品利润,让付出与收获真正成正比,这是奇瑞接下来要做的。
对于目前的定价,于消费者来说,依然没有打开自己的奇瑞为TIGGO瑞虎9的定价,实在是值得快速冲一把,错过拍大腿的好价格了。
结尾
对于奇瑞或者TIGGO瑞虎9来说,能有冲高的愿望和行动,显然是非常值得鼓励的,而开始进一步推高产品的质价比,以更需成本投入的配置带动产品向上突破,其实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毕竟,低利润的市场累死也利润有限,一个健康的品牌,必然要寻求更高利益的最大化。当然,如果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也许,第二个如比亚迪一样成功崛起的国产汽车品牌,可能就得是奇瑞了。

这也是个好现象,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