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网上传出一张吉利星越的疑似"自燃"的图片,现场浓烟滚滚,火情被扑灭后车辆已经完全损毁。这张图刷爆朋友圈,引起了各大吃瓜观众的热议。根据爆料人描述,发生自燃的这台准新车为吉利星越,5月10号正式上市,定位轿跑SUV,没想到刚上市一个星期,就发生首起自燃事件,真是想不火都难。


同时爆料人进一步表示,起火的车辆是其朋友的,这款车于5月17日下午刚提车,上路不到一小时便"自燃"了,起火地点位于河北定州清风街与北环路交叉口,好在"没人受伤,看见冒烟就跑了",所以车内人员并无大碍。(不过具体时间和起火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从现场照片来看,红色车身在大火之中熊熊燃烧,从扑灭之后来看,整个车基本毁掉了,红色车漆已经脱落,裸露出其中的铁皮车身,车头烧毁更是严重,前挡风玻璃、车窗玻璃也脱落了,总体来看这款车型的修复可能性为零。按常理说,购买新车店家都会要求在店内上全险,可问题是保险公司对于交强险一般是即时生效,对于商业险则是次日生效。


也就是说这位星越女车主买没买自燃险都不重要了,她所有商业保险还没有生效,要等到第二天零点开始生效,这次事件保险公司有理由拒赔。真若如此,这位车主真是欲哭无泪,只能查明真相,要求第三方机构鉴定自燃原因,如果是车辆本身质量问题,4S店和厂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说起吉利汽车,现在处境非常尴尬,目前正处于行业下行期,汽车销量下降。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份吉利销量为9.7万辆,同比下降23.7%,市场份额为6.4%,市场份额同比下降了0.6个百分点,前四个月累计销量同比下滑13.0%。最近受中美贸易影响,宏观上经济预期下行,车市前景依旧惨淡。


而且15号,网上又爆出了吉利汽车两则消息:一个是所谓的经营结果共担激励机制,即为了迎接国六的到来,吉利8岗以上的员工"自愿"每人买一辆国五标准的领克01,需要交纳2万的预付款,余款将从工资里扣除,就算优惠1万多,领克01的价格仍然需要十多万。


另外一则消息是,根据网上流传出来的图片,为了2019年200万销量目标的完成,部分员工"自愿"进行降薪并调低年终奖。随后吉利方面进行了辟谣,称只是为了让考核机制更加合理,虽然部分员工会被降薪,但是达成目标的头部员工可以拿到更高的工资,但是对于员工需要买车一事并没有正面回应,该事件在网上持续发酵。



对于这件事想说的是,通过压榨员工的方式降低成本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又能有多持久?这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况且如果造成与员工的不满情绪而懈怠工作,又会不会影响最终的产品质量?其实,让员工背锅不是吉利汽车的唯一秘技,这么多年来让吉利在压缩成本路上受益匪浅的是另外一个秘技——压榨供应商。


早在去年吉利半年报发布的次日,以汽车零部件读者居多的盖世汽车网上,一篇《吉利发布上半年财报:净赚66.7亿元 同比大增54%》的文章迅速成为10万+的爆文,本应该迎来读者们对自主品牌崛起的赞不绝口,然后评论中却是几乎清一色的对吉利压榨供应商的声讨,任何一条声讨吉利的评论都引来大量的点赞。


吉利汽车作为自主品牌龙头,巨大的销量是他拥有绝对议价权的基础。有人说供应商抢着去给吉利供货,给吉利供货使得他们有能力去讲故事,这完全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市场行为。"为什么吉利这么黑,你们还要给他供货"。其实只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行业供应商太多了,多到你没法想象,一条自动线的投资少则百万,多的上千万,再加上人工、管理、物流等等,想撤退并不容易。

主机厂的这种苛刻,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情景。过度压价使得优秀的供应商无利可赚,选择离去。二流的供应商舍不得放弃这个大单,通过使用廉价的材料以次充好,来应对过高的年降等。过分注重价格,可能会导致长期成本的上升。供应商能力不行的直接后果就是车的质量下降,召回维修成本上升,口碑下降从而导致销量下降。


利润增长最差的两种方式,压榨供应商和压榨员工,吉利汽车终于凑齐了这两架马车。曾有专家总结:"去年,吉利汽车维持较高的毛利,也是牺牲了供应商利益,供应商对此苦不堪言,短期看是吉利具备较强议价能力,长期看必然使产品质量下降。"如今看来,车辆质量差,星越刚上市就发生自燃,与去年吉利压榨供应商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


总的来说,对于吉利星越这次自燃的事件,很多网友也是非常的关注,而且最重要的是,目前吉利有关部门还没有对此做出解释,而众多的网友也只是能够猜测一下这次自燃的原因,大家感觉是为什么呢?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