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地平线那K线图,比我蹦迪的心电图还刺激。
前脚刚靠着半年报里征程6芯片那近百万的出货量,让股价来了个旱地拔葱,一帮人嗷嗷叫着要“为梦想窒息”。
结果你再扒拉出3月份那份招股书,好家伙,一年亏掉21个亿,那感觉就像宿醉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昨晚请全场喝了最贵的酒。
这曙光,怕不是ICU里那盏灯吧。
有时候你真得佩服余凯博士。
想当年,2015年,国内AI圈还在那儿捣鼓算法、写PPT呢,他扭头就说要干芯片。
这叫啥?

这就叫降维打击。
当所有人都挤在河里捞鱼的时候,他直接在上游修了个水坝,准备控制水源。
那会儿他从百度出来,顶着AI大神的光环,多少人以为他要搞个惊天动地的算法公司,结果人家跑去当“包工头”了。
可这“包工头”不好当啊。
汽车圈水深王八多,那帮主机厂,个个都是人精,供应链跟自家后花园似的,外人想进去摘个果子?
先问问看门狗同不同意。
地平线最初那几年,惨得跟个北漂实习生似的,天天拎着方案找人磕头。

直到长安UNI-T那个项目,才算让他把一只脚塞进了门缝里。
还是从智能座舱这种“边路”切入的,核心的智能驾驶?
人家根本不敢让你碰。
真正把地平线抬进场的,还得是理想。
那会儿理想ONE卖疯了,成了中产家庭标配,也顺手把地平线这个“挂件”给带火了。
听说为了拿下理想,余凯直接派了个百人团驻场,那服务,叫一个卑微。
没办法,在甲方爸爸面前,再牛的技术也得叫爸爸。

时也,命也。
赶上2021年全球芯片短缺,国外那帮巨头家里着火,产能跟不上。
国内这帮嗷嗷待哺的车企,才想起来家里还有个地平线。
这一下,备胎转正,订单跟雪花似的飘过来。
从一年几十款车,干到三百多款,地平线这算是彻底“上车”了。
可上了车,不代表就能坐稳了。
你看财报,营收是蹭蹭涨,可烧钱的速度比印钞机还快。

一年研发干掉31个亿,挣的钱全给工程师发工资了,自己还倒贴。
这哪是开公司,这是在养一支技术特种兵。
更有意思的是,地平线现在都不敢大声说自己是“芯片公司”,对外悄悄改口叫“高效能计算方案提供商”。
为啥?
你懂的。
同时,业务也从卖硬件的体力活,转向了卖软件的脑力活。

卖芯片,被车企压价压得快没利润了,毛利从60%多掉到45%。
卖软件呢?
毛利90%!
躺着赚钱啊。
但这事儿吧,越想越不对劲。
你今天卖软件给车企,不就等于手把手教他们武功吗?
等他们学会了,第一件事就是把你这个师傅给废了。

余凯也知道这理儿,所以他到处讲“基带论”,说智驾不是汽车的灵魂,是个功能件,大家别紧张。
这话术,高明啊。
一边拼命往车里塞自己的东西,一边跟车主说:“哥,我就是个装空调的,绝对不碰你家方向盘。”
可车企老板们,哪个不是千年的狐狸,能信你这套聊斋?
李想要把理想打造成AI公司,蔚来、小鹏、吉利都在自己搞芯片。
人家想的是,不仅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里,连肉身都得是自己亲生的。
这就像你给地主家盖了座豪宅,地主一琢磨,盖房子这手艺不错啊,回头就把你这工匠给辞了,自己开了个建筑公司。

苹果当年怎么踹开英特尔的,这故事车圈老板们估计都当睡前故事听。
所以,地-平-线,这三个字现在看着就悬。
市场份额第一,看着挺风光,实际上是坐在火山口上。
脚下是不断烧钱的滚烫岩浆,旁边围着一群虎视眈眈的车企,都想把你推下去,然后抢走你的技术。
8月份那个半年报,顶多算是在火山口旁边开了个小天窗,透进来一缕光。
但这光,是黎明前的曙光,还是回光返照的最后一闪,谁也说不准。

这场游戏,还没到看底牌的时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