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智驾最前沿微信公众号]就在最近,滴滴自动驾驶又再次登上热搜。公司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D轮约20亿元人民币,出资方包括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北京市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广汽集团、广州广花基金以及滴滴自身。据悉,这笔钱将用于加大AI领域的研发投入,并推动L4级自动驾驶在更多场景的落地。滴滴作为出行提供商,其一直致力于自动驾驶的研发,那滴滴是如何布局自动驾驶的?


从团队起步到公司化
滴滴自2016年便开始组建自动驾驶研发团队,几年的积累使得这项业务在2019年8月正式升级为独立公司,专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产品化以及商业化落地。这种从内部孵化到独立法人实体的路径,在中国出行平台里并不罕见,但滴滴走得比较快也比较系统,其不仅有技术研发基础,也开始同步搭建运营、调度、用户接入等配套能力。
滴滴并没有一上来就大规模商业化,而是走了比较谨慎的路线。2020年6月,滴滴自动驾驶在上海面向公众推出载人测试服务,开始让普通用户在受控示范区域体验Robotaxi服务,随后在北京、广州等地也陆续开展示范运营。这样做无非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把公众/安全监管的可控作为前提;二是把运营能力与技术能力并行推进,不把技术当作孤立的“实验室成果”。
滴滴自动驾驶并不是只做自动驾驶领域中的某一个模块,公司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备的自动驾驶研发模块,包括感知、预测、规划、控制,以及用于测试和验证的仿真系统等,这些都是L4商用化必备的基础能力。除了这些软件能力,滴滴也在硬件端投入,包括自研的三域融合计算平台“Orca(虎鲸)”以及面向量产的传感器方案(如2K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的联合研发)。硬件和软件的同步推进,有助于缩短自动驾驶从“原型”到“量产”的适配周期,这是做前装自动驾驶车型时的关键。

在产品形态上,滴滴在示范区推出过Robotaxi,也将技术向货运领域延伸,推出货运机器人KargoBot,2023年公司发布了概念车DiDiNEURON,并在2024年展示了以慧桔港为原型的运营体系沙盘,这说明公司在业务边界上有一定探索,不把自己限定在单一场景。此外,对外合作也是滴滴的重要策略,2021年与沃尔沃签署协议获取带备用转向、刹车系统的XC90作为测试车;与广汽埃安在2021年达成战略合作,随后在2023年共同发布面向量产的无人驾驶新能源项目“AIDI计划”,并在2024年与广汽埃安成立合资公司广州安滴科技,目标是把L4前装量产车推向市场,计划在2025年实现首款量产车型交付并接入滴滴出行网络。
滴滴在运营与运维体系上也做了大量工程化工作。面向“无人化、规模化”场景,滴滴打造了24小时自动运维中心“慧桔港”,并逐步完善业务中心、安全中心、支持中心、用户中心与运维中心五大职能模块,试图把车辆的智能回港、充电、清洗、停车等流程自动化,降低人工介入成本,提高车辆周转效率。这类运营支撑体系,对Robotaxi在城市里长期运行至关重要,也是很多纯技术公司的短板所在。

运营模式与商业化尝试
为了能够商业化运作,滴滴自动驾驶率先提出并实践了“混合派单”模式:乘客在滴滴App发单时可以选择包括自动驾驶在内的出行方式,平台根据乘客的起终点是否在自动驾驶运营区来智能匹配自动驾驶车辆或人工驾驶车辆。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它把自动驾驶作为出行服务生态的一部分,能借助滴滴已有的调度与用户体系,逐步测试不同城市、不同时段、不同出行路径下的可行性与成本。
示范区落地是滴滴的一条主线。公司在上海、广州(花都)、北京等地率先取得示范运营或公开道路测试牌照,并在这些区域开展商业化或半商业化运营。示范区运营的经验包括如何处理用户接入、车辆回港、故障应对、安全监控、监管汇报等完整流程,这些经验积累使得滴滴在向更多城市复制时能更从容。
滴滴自动驾驶这些年的进展,也得到了外界一定程度的认可。早在2019年,团队就在CVPR AI City Challenge(AI城市大赛)获奖;随后在2020年被评为“中国人工智能年度十大创新企业”,并与清华大学合作的项目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技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23年~2025年,滴滴自动驾驶获得多笔行业投资,其中包含广汽集团的多次战略投入——公司2023年10月获广汽集团1.49亿美元投资;2024年10月宣布完成2.98亿美元的C轮融资,由广汽集团领投并有滴滴参与。到近期的D轮更是得到20亿元融资,可以看出车企、地方政府背景的产业基金以及滴滴自身共同支持其在前装与运营层面的推进。

其实滴滴自动驾驶已然进入一定体量,在国内自动驾驶领域获得了一席之地,2025年被胡润研究院列入《2024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第7位,2025年6月在全球独角兽榜中以365亿元人民币估值位列第169位。这更说明滴滴自动驾驶不仅是技术团队,更被视作一个具有产业化潜力的公司。

行业环境与竞争态势
在自动驾驶这条赛道上,滴滴出行并非毫无对手。国内其他出行平台和技术公司也在争相布局L4Robotaxi赛道,行业内的资本、车企和技术资源都在向这一方向集中。享道出行、如祺出行、哈啰、地平线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进入或加码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而已经在规模化运营的企业如小马智行、文远智行、百度萝卜快跑等也在推动行业的整体节奏。可以说,自动驾驶出租车赛道正处在一个从“技术验证、示范试点”向“规模化运营”过渡的阶段,这对每一家想拿下市场份额的企业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把技术做稳,还要做出可持续的运营和成本模型。
滴滴的优势在于其出行平台的流量与调度能力、长期积累的运营经验以及在前装与后端服务(慧桔港)上的设计与试点。但这些优势也伴随着成本控制、车辆与传感器的量产适配、开城效率(把技术从示范区推广到更大范围的效率)、以及在复杂天气、夜间、拥堵等城市长尾场景下的持续可靠性等多重挑战。这些都是任何一家想把L4带到城市街头的企业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滴滴在做什么样的“自动驾驶”?
在自动驾驶领域,滴滴并不只是“做算法原型”,公司在感知和决策链路上投入了工程化工作,如开发等三域融合计算平台Orca(虎鲸),尝试把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多源感知融合到一个可量产的计算平台上。滴滴还与产业链伙伴协作研发更符合量产车标准的高精度激光雷达,这些动作的共同目标是把实验室级别的能力转化为能够在量产车上长期稳定运行的系统。

要把L4放到城市里跑,单靠道路测试显然不够;大规模仿真、场景覆盖、回放分析、故障注入等工程手段是必需的。据滴滴公开信息表示,其已构建包括仿真系统在内的测试链条,并在运营中不断用真实数据回馈模型升级,这种持续的“数据-迭代-验证”闭环,是技术可靠性提升的关键。
如果把自动驾驶行业看作一场马拉松,滴滴目前是在跑道上保持较快配速的选手之一,它有流量端的天然优势,也在把技术和运营能力结合起来。但未来能否在更大范围、更复杂环境中以经济合理的方式实现无人化运营,仍取决于接下来几年在量产、成本、法规与用户体验上的表现。未来的关注点或许不只是“融资多少”或“哪年交付”,而应更看重供应链能否稳定、软件在真实长时间运营下的表现、以及整个生态(车企、传感器厂商、运营方、监管方)能否形成良性互动。这样才能把“示范”变成真正能持续运行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