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新能源汽车圈集体火了,因为固态电池又有新突破了。
央视新闻重磅消息:我国科学家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卡脖子”难题,100公斤电池续航有望从500公里直接翻倍到1000公里以上。新能源车主们集体高潮: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续航自由”吗?
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场“电池革命”到底有多猛,又离我们普通人的还有多远。

这次突破,厉害的地方在哪?
想要知道固态电池好不好,就得先说说当下新能源汽车上用得最多的锂电池。
跟固态电池比起来,锂电池的“天花板”太低了:能量密度上不去,充电速度提不快,冬天衰减猛,还有自燃风险……我们买的不是车,是“移动充电宝焦虑症”。
而固态电池理论上能解决上面这些问题,但现实是“优点在纸上,缺点在眼前”,界面阻抗大、锂枝晶问题、循环寿命短等技术难题制约了它的广泛应用。
这次的突破,直击固态电池三大“死穴”,每一招都打在痛点上。
科研团队开发出神奇的“碘离子胶水”,电池一工作,它自动跑到界面,引导锂离子填满所有缝隙,让电极和电解质“严丝合缝”,这招一出,电池寿命、效率、安全性全提升。
团队还直接给电池“加骨架”,用聚合物打造柔性电解质,弯折2万次都不坏,像保鲜膜一样抗造。更狠的是,骨架里还加了“化学小零件”,有的加速锂离子奔跑,有的多抓锂离子储能——储电能力直接提升86%。这意味着,同样体积的电池,能存更多电,车跑得更远。
另外,团队还用含氟材料给电解质“穿盔甲”,形成氟化物保护壳,耐高压、抗击穿,满电状态下针刺、120℃高温烘烤,都不起火不爆炸。

从实验室到方向盘,还有多久?
技术突破令人振奋,但咱们也得清醒:科学突破≠ 明天就能买车。
目前固态电池成本是液态锂电池的5-10倍。硫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含氟材料……全是“贵”字当头。一辆车光电池就几十万,谁买?业内普遍预测,2027-2030年才可能实现小规模量产,2030年后才有望普及。

另外,实验室里做几块电池容易,但要大规模、一致性地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比如,柔性电解质如何保证每一块都性能稳定?碘离子“胶水”如何精准控制?含氟材料如何低成本合成?目前,国轩高科、新宙邦等企业已启动中试线,但距离GWh级量产,还有很长的路。
配套方面,固态电池支持超快充,10分钟充80%不是梦。但现有充电桩能扛得住吗?电网能撑得住吗?换电模式会不会成为主流?基础设施的升级,比电池本身更烧钱。
说到底,科技是渐进的,不是魔法。从“有望突破”到“满街都是”,需要时间、资本、产业链的共同推动。2027年-2030年这个时间段,我们普通消费者可能才真的迎来一场“电池革命”。

固态电池是大方向,哪些车企在布局?
上汽是目前国内行动最快的车企之一。其与清陶能源合作的“光年”半固态电池已搭载于智己L6车型上。上汽计划在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车型量产交付。

比亚迪计划在2025年进行固态电池装车试验,2027年小批量示范装车,2030年实现大规模应用。其技术路线聚焦于硫化物电解质。
奇瑞规划在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定向运营,2027年批量上市。
长安发布了“长安金钟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续航超1500公里。其时间表为2025年底首发功能样车,2026年装车验证,2027年逐步量产。
本田于2024年底首次公开其自研全固态电池的示范生产线,并计划从2025年1月起试生产,目标是到2040年将电池成本降低40%,续航提升至2.5倍。
丰田计划在2026年开始生产,并计划于2027-2028年扩大产能,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量产。
宝马计划在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技术突破,随后进入量产阶段。
小鹏研发的"金钟罩"电池实验室数据已达480Wh/kg,但量产要等到2027年。
理想创始人李想放话"2026年全系换装固态",但具体能否实现有待验证。

结语:
这次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技术突破,就像给新能源汽车固态电池的应用装上了推进器,但真正落地还需跨过"成本关"、"量产关"、"安全关"。作为消费者,我们既要保持期待,也要耐心等待。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电池技术的终点,永远是下一个实验室",新能源汽车现在只是在起跑点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在"领跑全球"这件事上底气会越来越足。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15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