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小鹏科技日举办,这是小鹏汽车一年一度的技术盛会,每一年小鹏都会分享小鹏的最新技术成果。
这次科技日上,董事长何小鹏用「涌现」一词拉开了第七次科技盛宴的序幕。
这位程序员出身的创业者站在舞台中央,给出自己对未来的最新判断:「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耦合,正在催生『物理AI」的全新纪元,而软件AI将在未来十年重塑汽车乃至整个物理世界的价值格局。」
发布会上,小鹏发布了四项重要应用:
小鹏第二代VLA
小鹏Robotaxi
全新一代IRON
汇天两套飞行体系
这四项AI应用就是小鹏践行这一判断的核心答卷。
不过,我们今天重点放在自动驾驶上。
01第二代VLA:智驾架构的范式革命
如果说世界智驾看特斯拉,那么中国智驾就要看小鹏,虽然略有夸张,但基本也就是这么回事。
小鹏一直在引领国内智驾的发展,从端到端的国内首发落地再到城区智驾、无图方案的落地,小鹏基本都是首发。
所以,小鹏技术含量可见一斑。
在这次发布会上,小鹏正式推出第二代VLA。

简单就要解释一下VLA端到端。
现在很多厂商都在用端到端架构来做自动驾驶,但是传统的或者说早先的端到端模型,传统的端到端,更像是在培养一个「老司机」的肌肉记忆和本能反应。它看到一种场景,就直接输出动作,中间过程没有人类可理解的「思考」步骤。它可能做得很好,但难以解释它为什么这么做。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说端到端智驾,上限高,但是下限也低。
于是,很多玩家选择两段式端到端(感知模型+规划模型)作为过渡,不过现在绝大部分应该都转向一体化端到端。
后面,为了解决下限低的问题,就有了端到端+VLM(视觉语言大模型),VLM的厉害之处可以理解真实世界,读懂环境读懂导航、规则。于是端到端模型负责应对日常场景,当碰到处理不来的场景,VLM就会端到端模型输出自己的理解和辅助驾驶策略。
后面,就有了VLA端到端模型。VLA全称是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它将视觉感知(Vision)、语言理解与推理(Language) 和物理动作控制(Action) 整合进一个统一框架的模型架构。本质是一种大语言模型为核心,能够理解视觉世界并输出动作的模型。

如果说传统端到端处理过程是黑盒,那么VLA则是把整个过程透明化:它会在内部(或外部)形成一个逻辑推理的链条,把驾驶决策透明化、可解释化,他会告诉你整个思考过程,比如:
- 他看到:前方绿灯,但侧面有行人探头。
- 他解说(语言):“虽然是绿灯,但我观察到左侧有行人正在闯红灯,且视线被A柱部分遮挡。根据交规,我必须优先确保行人安全。因此,我决定减速备刹,准备停车让行。”
- 他行动(动作):平稳地踩下刹车
如果说,传统端到端是驾驶经验丰富的老司机,那么VLA端到端大模型就是一个「赛车手+解说员」。
现在小鹏第二代VLA要做的事情是:去掉「语言转译」环节,首次实现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生成。
说实话,这个思路确实很大胆。
何小鹏对二代VLA评价很高:「二代VLA将带来一个全新的、不一样的、更安全、更丝滑的、更强力的智能驾驶系统。」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彼时何小鹏甚至一度想干掉这个团队和项目。

「你们不知道是经历了很多个月的失败,我们在内部多次讨论要不要把这个团队项目给干掉。」说这话的时候,何小鹏声音都在颤抖。
「你们不知道每个月训一次要多少钱,每次看到账单恨不得拍桌子,告诉团队你这个月又花了一个多亿的训练费用,这很痛苦,而且你不确定它会不会成功。」
自动驾驶技术演进过程中,就是在黑暗的迷宫里摸索,路是看不清的,甚至还有很多岔路,有时候你以为这条路是通的,但是没想到可能是死胡同,而你已经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是你还是得放弃然后再推出。颇有那种「嚼着玻璃,凝望深渊」的绝望。
但是好在小鹏成功了。
创新路线终于在2025年二季度迎来「涌现」时刻——测试中突然展现的场景处理能力,让团队果断终止标准方案,全力押注新范式。
「当看到它能顺畅通过广州城中村仅容车身的水泥桩时,我意识到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二代智能涌现之后,让小鹏汽车决定加大在二代VLA的投入,同时停掉标准VLA的开发。

支撑这种能力的是三重技术基石。
数据层面,小鹏动用了接近1亿个视频片段,涵盖全球各类极端长尾场景,其总量相当于人类司机65000年的驾驶经验积累。
算力层面,通过阿里云3万张卡的云端集群与四颗自研图灵A芯片的车端部署,配合芯片-算子-模型全链路优化,实现了12倍的推理效率提升。
模型层面,720亿参数的基础大模型支撑起数十亿级车端模型运行,远超行业千万级参数的普遍水平。

技术突破也带来了用户可感知体验的跃升:
即将上线的「小路NGP」将复杂小路的平均接管里程提升13倍,原本20公里需接管一次的路段如今可延伸至260公里。
在何小鹏看来,小路辅助驾驶很重要,一旦做好,意味着城市辅助驾驶能力提升10倍,高速辅助驾驶能力安全性提升100倍。后续,小鹏将把小路NGP到园区到停车场都做到足够丝滑。
更令人惊喜的是智能涌现现象:车辆会主动为挥手者停车,红灯读秒时会丝滑蠕动起步,这些均是未被刻意编程的功能。
面向全球市场,小鹏首发的「无导航自动辅助驾驶」Super LCC+人机共驾,不依赖导航全球范围均可开启,在漫游的过程中轻转方向盘,车辆即可协同完成变道和转向。
很显然,这将进一步加速小鹏汽车「智驾全球都能开」的进程。

2025年12月底,小鹏汽车将邀请先锋用户共创体验第二代VLA,2026年第一季度将面向小鹏Ultra车型全量推送第二代VLA。
与此同时,小鹏也在努力这二代VLA迁移到Max版本中,Max版本用户后续应该也能用上二代VLA。
商业生态层面,小鹏宣布第二代VLA向全球商业伙伴开源。
虽然小鹏用「开源」这词,但应该不是大家理解的免费开源,更像是小鹏作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商业伙伴提供自动驾驶软硬件的解决方案。

发布会上,小鹏宣布何小鹏宣布大众汽车成为小鹏第二代VLA首发战略合作伙伴。同时,小鹏图灵AI芯片已获得大众汽车定点。大众明年量产的最新车型就会搭载小鹏二代VLA。
此外,何小鹏透露,目前已经有多家厂商在接触洽谈中。
02Robotaxi与Robo:无人驾驶的双线破局
如果说第二代VLA是智能内核,那么2026年即将推出的三款Robotaxi与面向消费者的Robo车型,则是小鹏将L4级能力落地的具体实践。
在何小鹏看来,「当前无人驾驶受制于后装成本高、运营范围窄、依赖高精地图等问题,唯有整车厂全栈自研才能破局。」

小鹏Robotaxi从设计之初便瞄准规模化运营。
硬件上搭载4颗图灵AI芯片,实现3000TOPS的全球最高车端算力,同时采用双冗余架构——两套算力、转向、感知、动力、刹车与通讯系统互为备份,确保无人驾驶的绝对安全。
技术路线上,依托第二代VLA的泛化能力,实现了不依赖激光雷达与高精地图的纯视觉方案,可覆盖小路、园区、停车场等全场景。
同时新的交互创新也让Robotaxi更具「人情味」。小鹏在遮阳板位置设置车外显示系统,为整车赋予「沟通表达」能力,在低速行车、驻车等场景进行可视化提示与行人交互,增强人车交互信任感、提升安全性。未来,该系统将与车外语音协同,带来视觉和听觉融合的多维交互体验。

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小鹏设计了「双线并行」策略:
面向B端运营的Robotaxi将于2026年在广州等城市启动试运营;
面向C端消费者的Robo车型拥有相同硬件配置与安全冗余,提供「敏捷驾驶」与「零接管安全」两种模式,可满足个人驾驶与家庭共享需求。
生态共建成为规模化的关键。小鹏宣布开放Robotaxi SDK,与全球伙伴共建Robotaxi生态。

高德就是首个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具体来说,双方将整合小鹏的自动驾驶能力与高德的空间智能、聚合打车网络,计划将Robotaxi规模从「千辆级推向百万级」,并共同出海服务全球市场。
完。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15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