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石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石油产品检验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顺利通过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委托的资质认定评审组和国家认可委评审组“ 复评审+扩项+变更”现场评审。
实验室是由CNCA和CNAS授权、认可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本次扩项主要新增氢源、水和土壤等领域,扩项后成为具备理化分析、台架试验、氢源及水和土壤环保检测等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检测平台,标志着在国内率先完成氢燃料电池用氢气质量控制项目CMA认证。
中石化布局氢气检测,不仅能够为中国石化氢能源质量管理提供了基本保障,更有利于国内氢能与燃料电池检测的规范化发展,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标准不统一成产业发展难点
2017年氢标委联合多家单位组织起草发布了三项团体标准,其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目前已转化成国家标准,并于2019年7月1日正式施行。尽管目前我国氢能技术标准体系不够完善,但在车用氢气方面已经可以说“有标可依”。
但在实践过程中,氢气检测依然存在不同氢气检测机构检测结果不一致的问题。从实验的角度来讲,氢气采集的环境和方式、检测设备的差异都会影响结果,但基本会保持在误差范围内。抛开设备水平低、操作失误等原因,更大的可能是参照了不同的检测标准。
目前我国从事氢能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机构主要有4家,分别是是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09),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342),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14 )和全国气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除了国家层面的标准化机构,还有各种地方性标准制定团体。在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各机构所推的标准难以避免交叉重叠的现象。
标准对于行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除了氢能技术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外,涉氢检测标准不统一成为检测环节发展的重要阻碍。
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研究员杨燕梅曾表示,要建立标准、检测、认证一体化的国家质量基础体系,从而加强氢能标准的实施和应用,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推动氢能产业高速发展。“氢能产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技术及产品的升级更新快,所以氢能标准化面临很大的挑战。”
巨头入场促进检测环节规范发展
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除了中石化等能源企业外,以中汽中心为代表的汽车检测机构正加快国内氢能与燃料电池检测项目的推进。
今年,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投资建设,总投资额19.9亿元的国内最大的燃料电池汽车检验中心在天津启动建设,其中包括检测设备1000余台套。据悉,项目建成后,不仅具备燃料电池整车试验能力,还包括零部件及原材料全方位试验能力。
除中汽中心外,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等机构都有根据燃料电池国标建立的实验室,且在行业中有较大的公信力。
中石化、中汽中心等机构入场,其权威性、检测经验、与产业的密切联系将在检测领域中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有利于促进行业检测标准的统一,从而加快检测能力的提高,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编辑:陈丹 校对:杨东川 审核:杨东川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15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