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汽车召回是负面新闻?召回将常态化

2013-03-25 03:51:27 作者:赵婷婷

  【太平洋汽车网 行业频道】 一年一度的3·15堪称消费维权界的“大杀器”,上榜的厂商们在中枪倒地之余还得快速站起来“自我治疗”。今年3·15晚会上的大众DSG、江淮锈蚀车等话题已被广泛讨论,厂家的公关人员也是忙得四脚朝天。

汽车召回不该是负面新闻

  目前大众和江淮的官方召回声明均已发出,尤其是大众,终于让大陆车主与台湾及海外车主享受了同等的召回待遇。这让我们真实得体验到——有时候态度比能力、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缺陷产品召回本质是售后服务的一环,更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但为何,不少汽车厂商对待召回却是如此讳莫如深?甚至发生中外有别、南橘北枳的情况?

● 我国汽车召回起点低且晚

  汽车召回制度始于6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汽车召回制度起点则较晚,2004年,我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今年1月,更加完善、上升到法规级层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全面施行。

汽车召回不该是负面新闻

  在召回数量上,2012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113次,召回缺陷汽车320.3万辆。而同年,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数据,美国召回汽车数量达1,620万辆。从1966年到2012年,美国累计召回涉及车辆达到5.188亿辆。全球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厂在美国市场都曾经历过召回案例,在这些召回案例中,大多数是由厂家主动召回的。

  从整体的市场环境来看,我国汽车召回并未形成常态化,汽车行业内对召回总是避让不及,相关措施也不够透明化、标准化。同时消费大众对召回也并未形成较为理性的认知。

● 霸主的傲慢:违规成本低

  2012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范围内交付汽车930万辆,营业利润达到115亿欧元,其中三分之一的利润贡献率来自中国市场。我国早已成为了全球第一汽车市场,而与财富一同成长的还有消费者日益觉醒的权利意识。

汽车召回不该是负面新闻

  我国此前的召回规定仅停留在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部门规章层次,其对于隐瞒缺陷情况和拒不召回的惩处金额仅为3万元,规章层级低、惩处乏力加之监管不善,销量无忧的跨国车企在我国的违规成本非常之低。

  365天并非只有、只能3月15日这一天才能维权,新的召回法规不仅提升了法规层级、完善了召回流程还加大了罚款力度(最高1亿元),日后召回也将更加惯常。

● 公关思维:召回是负面?

  一方面,召回会影响到企业/品牌的形象,可能导致品牌口碑下降并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日前已有相关分析机构为大众此次国内召回算出了召回成本,大众召回384,181辆汽车可能导致的总损失金额超37亿元人民币。

汽车召回不该是负面新闻

  另一方面,召回是一种公开透明化的运作,是一种规范化的管理,有利于提升品牌美誉度。毕竟理性告诉我们,完美只是一个概念,在复杂的社会分工和组织运作中,产品缺陷不可规避。

  撤稿和删帖是危机公关中的惯常处理手段之一,诚然,品牌形象和美誉度需要维护,风险需要管控,但在真实的产品问题面前,企业更需要展示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面。

● 信息不对等,但权利与义务必须对等

  汽车是一种集大成的工业艺术成品,其繁杂、专业的制造技能及为生产商所掌握,居于下游的普通消费者无法较全面、明晰地知晓其产品具体信息。因此,汽车作为一种大件商品来说,其产品信息在生产商与消费者两端存在天然不对等的情况。

  处于传播优势地位的汽车厂商无一例外向外宣传、美化其产品,大众此前宣传的黄金组合(TSI+DSG)结果还是出事了。没有完美的产品,也没有万全的广告营销。

汽车召回不该是负面新闻

  如今的网络传播媒介为草根和大众提供了更易发声更广阔的平台,所谓纸包不住火,出现产品缺陷事件以后,快速给出官方声明、坦诚与公众进行沟通、勇于承担责任、引导大众和用户,这才是应有公关之道。

  编辑小结: 在这个快速向前发展的时代,我们将目睹更加优质的汽车、目睹更多的中国家庭拥有汽车。汽车时代,也是权利时代。尊重商业伦理、尊重人,讲求生产者义务/消费者权利对等,这样才能对得起消费者的期待,赢得长久稳固市场。那么,对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和拥有优秀公关能力的团队来说,召回真的只是负面新闻吗?

 

相关文章:

召回不等于退货 赔偿待遇仍低于欧美
//www.pcauto.com.cn/news/240/2407710.html

大众因DSG故障在华召回 损失超37亿元
//www.pcauto.com.cn/news/240/2403957.html

 

>>点击查看今日优惠<<

    相关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