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驾驶安全知识

2023-04-13 09:13:46 作者:蔡金盛
司机驾驶安全知识如下:

一、安全行车一般性常识。

夏季要经常对车辆技术状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车辆安全部位,严禁驾驶病车上路行驶。驾驶人在夏季行车前,必须保障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保持精力充沛,严禁疲劳驾驶车辆。炎热天气行车要控制车速,避免过长时间高速行车,以免造成发动机轮胎温度过高。行车中应密切注视非机动车和行人动态,要提防非机动车和行人为避热而突然横穿道路,奔向道路荫凉一侧。

二、注意观察轮胎温度。

夏季行车不宜时间过长,应每隔2个小时或行驶一段路程后,进行适当停车休息的同时检查轮胎温度;当发现轮胎因过热而气压上升时,应设法将车停到阴凉处或树荫下,让轮胎自然降温、降压,不可用放气或泼冷水方法来降低轮胎气压和温度。另外,夏季行车应尽量避免紧急制动,严禁车辆超载超限。

三、避免疲劳驾驶。

在夏季炎热天气或驾驶室内温度过热的环境下驾驶车辆,温度高、空气流通差,驾驶人很容易疲劳;往往会感到精神疲倦,视线逐渐变得模糊、思维变得迟钝,尤其是午后或午夜行车极易瞌睡,甚至会出现驾驶人瞬间失去记忆的现象,勉强驾驶会导致交通事故发生。夏季炎热天气行车,应尽量保持驾驶室空气畅通、温度和湿度适宜,出现疲劳时应及时停车休息,不得勉强驾驶车辆。

夏季,各地的降雨都比较频繁,根据国际驾驶安全调查显示,雨天驾车交通失事率比平常高出大约五倍,在此,我们特意将老司机总结出的雨天开车的一些心得提供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益。

行车之前必先检查雨刷:雨刷对视线的影响不可低估,尤其是夜间行车又逢雨大时。

检查轮胎:雨季用胎绝不能少于2-3毫米最好在4毫米以上,胎压过低也会加剧打滑程度。有人每逢雨季,便将胎压降低一些,使轮胎和地面间摩擦面积增大,进而增大附着力,这个看似有效的方法其实适得其反。因为每个轮胎所承受的车重一定,触地面积的增加,会降低每单位面积轮胎对地面的压力,如此一来,排除轮胎与地面形成水膜的力量会减弱,因而这层有润滑作用的水膜会使轮胎更容易打滑。 雨中行车多多注意

注意一:保持车距、控制车速。车速过快是造成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下雨天,道路较滑,轮胎的附着力下降。 如果车速过快,惯性力增加,遇到紧急情况制动时,制动距离比良好天气时长20—40%,制动效果明显下降,发生事故的机会增多。

注意二:见到积水处莫左闪右避。看到水就闪,或者马上踩刹车放慢速度,左闪右避实际上令后面的司机不知道该怎么反应,很容易发生意外。

注意三:越过沟坎和下坡时特别容易失控。一旦感觉失控,要先保持镇定。先别踩刹车,也别乱打方向而应及时收油,踩下离合器踏板保持原状跑一小段,待轮子重新抓地,马上控制方向。

注意四:雨大时即使在白天也要开灯,但别轻易开雾灯,要将雨刷调到最快。

注意五:在较窄的路面上不要超车。

每年的5-9月是主汛期,暴雨或特大暴雨的出现频率都是非常高的,雨天行车涉水的一些技巧。

(1)留意积水深度,水深且急时,必须绕道而行或等待积水深度降低后再涉水而过。

(2)了解积水里的路况,注意暗坑和较大的石块以及路基软硬度,我国公路质量普遍不高,每逢暴雨之时或过后,路肩和路基因被雨水浸泡和冲刷,可能变得松软甚至塌陷,此时一定要谨慎行车、涉水,避免翻车、陷车事故。

(3)涉水时,要注意对汽车电器和进气口的保护。

雨天行车,最重要的是遵循“慢”字!安全行车就能及时应对因湿滑路面导致的各种突发情况,有效利用车载通风、玻璃加热等装置,杜绝因车辆行驶途中,车身玻璃因温差出现雾气影响视线的情况。安全行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一是行车时要与前车保持足够的跟车距离,切忌频繁超车。

二是遇湿滑路面要减低车速,不急打方向盘,避免发生侧滑、甩尾等情况。

三是在多行人、非机动车路段、路口,一定要减速慢行并多观察前方及周边情况,避免因突发事件而采取制动不及时。

四是如遇水雾较大,能见度较低时,要开启雾灯并减速慢行。高速行驶时突遇路面水坑千万不要急刹车,避免车辆失控。

五是遇到积水路面时,要注意“一看二慢三通过“原则,即观察水的深度,漫过车轴就不要行驶了,入水要使用低速挡,平稳给油,用较慢的速度匀速前进,直线匀速通过漫水区,不能左右急打方向,途中切不可换档和停车。

六是雨天行车,还应避免因关闭车窗后,因车内外温差过大,玻璃内侧出现水雾,为安全行车带来隐患。

七是夏季雨水多,路过下雨路面先观察土地是否松散容易发生道路坍塌,道路塌方先观察,后通过。不能通过停下车等待救援。

除此之外,节日期间,交巡警将加大对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超速、超员、超载、违反规定停车(临时停车)等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请广大驾驶员严守各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遵守交通标识指示、服从交巡警指挥。

>>点击查看今日优惠<<

    本文导航
    热门文章
    TOP推荐
    相关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