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你买汽车 / 资讯
车市5大怪象 2003上半年中国车市回顾

出处:pcauto
责任编辑:bear

[03-8-16 11:23] 作者:向寒松


  今年上半年,汽车业在各个行业中一枝独秀,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相对应的是,各大汽车厂家抓住最后的暴利机会,运用种种手段获取高额利润。从单个企业来说,追求暴利无可厚非,但当整个行业都在追求暴利时,各种怪现象就产生了。

  怪象一:KD成风 厂家大抢钱

  上半年数十款新车下线,表面上看是厂家想办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质却是厂家大肆进口KD件组装新车大抢钱。早前有北京现代进口白车身索纳塔,装上轮子后以新车面貌下线,随后马自达6、奥迪A4以纯进口件组装生产,KD件的进口关税只有10%,相对于整车近40%的关税而言要低得多。

  厂家们以KD方式组装新车是很着急的,因为新的汽车产业政策规定,凡进口汽车零部件构成整车特征的,按进口整车税率纳税。现在产业政策还没有实施,正好趁政策真空期多进口一些KD件,赚一把再说。海关的数据显示,1-5月进口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总量同比增长了144%,可见厂家抢钱心情之迫切。

  怪象二:新车定价躲躲闪闪

  新车定价是厂家的最高秘密,实行严格的保密是应该的,但今年厂家的定价行为却让人费解:马自达6下线几个月了,迟迟不肯定价;高尔夫离下线还有1个月,就急急宣布上市指导价格,更多的厂家则是让媒体拼命地猜价格。

  这种躲躲闪闪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厂家在追求暴利时的矛盾心理:价格定高了吧,又担心卖不动,定低了吧,又怕赚少了,所以不停地制造各种似是而非的消息,试探市场反应。最佩服两个厂家,一是广州本田,一口气将新雅阁的价格在旧雅阁的基础上砍下4万元,断了许多厂家的暴利梦,另一个是一汽大众,奥迪A4今年产量只有8000辆,根本不愁卖不出去,所以干脆把价格定高点,多赚一块算一块。

  怪象三:促销降价遮遮掩掩

  老实说,上半年车市的降价战还是挺猛烈的,有的厂家很直率,一下子降个好几万元,但有的厂家却故弄玄虚,弄出个什么促销价、B计划。

  为何有的厂家喜欢用“促销”这个字眼呢?因为它可以给消费者一种促销期过后价格还会回升的幻觉,反映出厂家不甘心失去暴利的心态。但车价只有跌的理,哪有涨的份呢?等厂家真正宣布降价时,消费者反而无动于衷了,因为降价的幅度和经销商的促销价相去不远。在北京等地,消费者竟然发现,宝来降价之后的价格比经销商的促销价还要高。

  怪象四:政策出台偷偷摸摸

  上半年有两项重要政策向业内征求意见,一个是新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一个是《汽车品牌专卖管理办法》。令人奇怪的是,这两份文件却只在极小的范围内流传,若不是互联网的力量,大部分汽车业内人士至今都难以见到文件的原文。

  两个文件在征求意见阶段就搞得如此神秘,问题的关键就在它们代表了某些大型汽车集团的利益,即在关税降低至25%之后以非关税壁垒的方式阻止进口车涌入,从而保住高额利润。

  怪象五:消费者权益无人关心

  产业政策关注的是厂家的利益,但有谁关注消费者的利益呢?早在去年底,有关部门就承诺今年上半年将出台《汽车消费政策》,汽车产品的“三包规定”也会出台,汽车召回制度将正式建立,可是半年过去了,没有一个部门站出来说要对上述三项事关消费者利益的政策负责。

  消费者权益受漠视,根源仍在于汽车业存在的暴利。只有等到制造汽车、销售汽车处于微利状态的时候,厂家和经销商才会真正重视消费者的声音。

[1][2] [下一页]

发给好友 专家问答 投稿给我们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汽车搜索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