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水世界 试本田CLARITY燃料电池版
【太平洋汽车网 技术频道】说起“未来水世界”这个题目,我并不是想聊那部因全球变暖导致地球海洋化的同名电影。完全是因为借2017年本田媒体大会之机(点此看本田媒体大会亮点),试驾到了目前国内难以一见的本田FCV燃料电池车型,因为CLARITY真正做到了从源头到最终的绝对零排放,带给这个世界的只有水。
其实这款车型发布迄今已经有一段时日了,鉴于国内燃料电池车型的“真空”现状,单纯介绍外观内饰空间是没有意义的,还是想借此试驾多分享一下本田对于新能源时代发展的一些思考,或许现阶段纯电并不是唯一出路。
本田对于这项技术的研发最早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最早的一代FCV(FCV是Fuel Cell Vehicle燃料电车车辆的简称)在2002年推出,是第一台获得美国环保署和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认证的燃料电池车型。2003年,本田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能在冰点温度下启动工作的燃料电池;2005年本田又称为全球第一个在美国向个人消费者租售燃料电池汽车的厂家。2008年本田推出了全新一代的燃料电池车型,FCX Clarity,今天试驾的便是FCX的继任车型。
简单外观层面的东西就回忆到这里,下面具体看看改动的地方在哪儿。
氢燃料电池车型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氢与氧在燃料电池堆发生反应,产生出的电用来驱动车辆行驶,我的同事苏帅在浅析丰田Mirai文章之当中有非常精彩的描述,对这部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同学可以点击(传送门在此),下面接着说CLARITY。
为了将燃料电池传动系集成在发动机舱,本田将整个系统的体积缩小了33%之多, 其体积功率密度却增长了60%,且这个布局方式的抗冲击能力较上一代FCX大大增强。电池被布置在了下方,同样使用了抗冲击的电池结构,氢储存罐则保留在了后方,使用了一大一小两个储氢罐,加满需要三分钟左右。
乘客座椅下面和后面的一对氢气罐在70MPa压力下储存了141L约5.5公斤的氢气,是以前FCX的两倍之多。 尽管每个部件的容积已经尽可能缩小以节省空间,但Clarity储存燃料量依旧增加了39%。储氢罐的工作压力高达70MPa,氢能安全自然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Clarity对于氢能安全采取了三步骤预防,第一、足够强大的储存结构强度,尽可能做到不泄露。第二、随时监测,如果监测到发生泄漏立即阻止。第三、如果泄漏已经不可逆,将使用安全的方式排放泄漏的氢气。
这样的布局方式不仅仅是与前任FCX不同,将新老Clarity与竞品丰田Mirai三者放在一起能够看的更明白一些。
需要强调的是,本田这么布置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平台化,本田希望将这个平台打造成燃料电池、纯电、插电混动多车型平台。并且当初的设计伊始就已经定下了在这一代达成这个目标的期望,事实上本田也确实做到了。本田在Clarity上延续了MM理念,将尽可能多的空间还给用户。
(从左至右分别为CLARITY FCV、EV、PHEV)
相比于1998年,本田在奥德赛中做的燃料堆积占用了太多的空间,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坐进去,俨然一个移动化工厂;今日的Clarity显然已经不再受到空间的掣肘,交流同步电机输出最大功率130Kw,最大扭矩300N·m,JC08工况下单次填充续航里程达到750Km。同时使用单体电池小型化技术、提升单体电池发电率,最终将电池布置在座舱下方,节省了更多空间,同时电池依然完成的是回收电能、辅助加速的工作,这点倒是与HEV车型类似。
在以后的车型当中,本田也不排除会使用更经济的扭力梁非独立悬架来降低成本,对应的不妨期待一下明年将要亮相紧凑型纯电SUV。
综上所述,本田CLARITY无需再教育用户改变现有的用车习惯,直接延续燃油车型的用车环境即可,把零排放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点击查看今日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