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G最后独资联想到 民族汽车品牌“边缘化”

[2004-06-14 13:59:27]  太平洋汽车网  来源:pcautoKEKE责任编辑:hejun
  今,中国汽车年产销量已经突破400万大关,成为世界第四大制造国,第三大销售市场,而且,汽车年产销量仍在以两位数猛长。私家车不再是寻常百姓的梦,众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已把买车列入个人的“五年计划”。

  不过,在不断膨胀的车市中,中国自主品牌的车型却乏善可陈。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街上,德国大众(Volkswagen)、奥迪(Audi),美国通用(GM),日本本田(Honda)、丰田(Toyota),法国雪铁龙(Citroen)等国际品牌的车型占据绝对优势,而曾经长期令中国人自豪的“红旗”、“上海”牌小汽车,要么被“边缘化”,要么干脆销声匿迹了。

  有关调查显示,民族名牌在消费者最想购买的小客车车型中还排不到前10名。这对1930年代就造出第一辆汽车的中国汽车业来说,既像一种嘲讽,也是一种警告。

  20年前,长期闭关自守、缺乏长进的中国汽车开始走与国际知名品牌合资生产的新路。当时官方的构想是:用国内的市场换取国外的先进技术,让中国民族汽车业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20年后,中国终于培育出世界第三大汽车销售市场,全国整车制造企业也从10多家剧增到120多家,汽车业已成为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小客车)不仅没有走向世界,反而丢掉了国内的大部分市场。

合资没有换回技术

  合资道路没有换回汽车研发技术。中国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一汽”(长春)、“东风”(湖北)和“上汽”(上海)都与大众、雪铁龙等跨国公司合资多年,但它们的自主研发能力至今仍不敢让人恭维。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一汽”生产的“红旗”牌小客车虽几经换代,却始终销路不畅,致使这个曾经是中国领导人坐骑的品牌如今沦为“乡镇企业家之车”。

  “红旗”虽然褪色,却仍是中国自主品牌在中级车型(1800cc至2400cc排量)中勉力支撑的主要代表,其他自主品牌的境况似乎更糟,大多只能在低档车(1600cc排量以下)中“讨生活”。一位汽车研究专家最近感慨:“即使在国内市场,中国都没有一个能叫得响的自主品牌。” 

  合资汽车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使开发民族品牌的呼声显得无足轻重。一名在中国入世谈判时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官员不久前说,“民族产业是个过时概念”,“中国应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一个大车间。”

  中国汽车领头羊一汽集团的老总也对媒体公开表示,一汽要等到年产量超过400万台时,才能自主研发新车。

  尽管那名官员和一汽老总的观点被许多人斥责为“只顾眼下赚钱、不管长远发展”,但他们的观点仍颇具代表性。一汽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解释说,自主研发车型不仅需要高额投入和优秀人才,还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市场检验,“市场无情,自主研发新车一不小心就要亏损。哪个企业敢轻易冒险?”

民族汽车何时长大?

  自主品牌的萎缩使中国汽车只能依赖引进国际品牌的产品过日子,曾经是纯国产的“红旗”现在也要靠奥迪的车身和克莱斯勒(Chrysler)的发动机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

  有业内人士痛心疾首地说,中国民族汽车正在进入“越依赖越没有能力,越没有能力越依赖”和“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话或许有些尖锐,但现实就是如此。如果连长期享有国家优惠政策的三大汽车集团都承担不起研发自主品牌的重任,像华晨金杯(沈阳)、吉利(浙江)、奇瑞(安徽)这些主要在低档车市中苦斗的“杂牌”企业,恐怕更难有大的作为。

  车市火爆了,企业盈利了,政府赚钱了,但中国民族汽车何时才能长大?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各方的共识,更需要行动。
复制文章 前一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