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章

一文解读华为自动驾驶布局之鸿蒙智行

智驾最前沿-太平洋号
自动驾驶领域专业的技术、资讯分享全媒体平台。我们的slogan是:聚焦智能驾驶 ,紧盯行业前沿。
+ 关注

[首发于智驾最前沿微信公众号]鸿蒙智行(HIMA)是华为牵头,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上汽等整车企业共同组建的智能汽车技术生态联盟,正式确立于2023年11月。这个联盟的核心并不是单一的一款车或单一厂商的产品,而是围绕“软硬一体”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展开,形成包含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大品牌在内的产品矩阵。鸿蒙智行的定位很明确,通过把华为在通信、算力、软件和云服务的能力,与车企的造车能力结合,去做覆盖15万到百万级市场、面向多场景的产品组合,这其中既有面向家庭的实用SUV,也有面向行政或豪华场景的旗舰车型,最终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完整的智能汽车生态链,而不只是卖几款车。

发展脉络与市场成绩

鸿蒙智行从2023年下半年起进入公众视野,2023年6月华为开始申请“鸿蒙智行”商标,随后在社交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同年11月华为在新品发布会上宣布将华为的智选车业务升级为鸿蒙智行,同年12月上线了鸿蒙智行App,用以整合车辆控制、试驾预约、官方资讯和车辆订购等服务。

进入2024年,产品快速投放市场并开始规模化交付。2024年全年,鸿蒙智行累计交付约44.5万辆(在华为对外披露中也以444,956台为2024年累计交付数据),其中问界新M7年度交付突破19万辆,问界M9在高价位细分市场连续取得销量领先。到2025年中旬与下半年,交付规模继续快速扩大,2025年8月鸿蒙智行全系累计交付已突破90万辆,随后进一步刷新纪录。官方在多个时间点公布的单月、单周和节假日下定数据也显示出较强的市场反应,比如在国庆假期前六天的累计大定曾达到数万台级别,某些新款车型在上市数十天内就取得数万台的大定成绩。

鸿蒙智行的产品覆盖从入门到旗舰的多个细分层级。代表性的车型包括门槛较低的尚界H5、面向家庭与中高端市场的问界系列、强调运动与家用的智界R7与S7、以及瞄准行政或豪华市场的尊界S800与享界S9/S9T等。产品定价与配置策略上,既有15万元出头的入门车型,也有40万元以上的旗舰轿车,意图通过多品牌矩阵覆盖更广的消费群体。同时,鸿蒙智行还在积极搭建线下用户中心和体验店,用户中心与体验中心的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门店网络覆盖正在扩大,以支撑试驾、交付和售后服务。鸿蒙智行也在与第三方服务网络协作,例如充电网络方面也有合作宣告,这有助于提升新能源车主的使用便利性。

这些成绩背后不仅有新车设计与产品力的推动,也有渠道投入、交付能力与品牌影响力共同作用。鸿蒙智行在短时间内实现从产品矩阵搭建到规模交付的跨越,说明联盟模式和“以软件与服务驱动硬件”的策略在当前汽车市场具有明显的商业化空间。

技术架构与核心能力

在鸿蒙智行的技术体系里,几个关键词最值得关注,即HUAWEI ADS(智能驾驶)、鸿蒙智能座舱、途灵智能底盘以及HUAWEI iDVP(软件定义汽车的平台化努力)。这些模块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华为把通信、算力、传感、软件与整车控制等能力连在一起的技术栈。

先说HUAWEI ADS,这是一套面向高阶智能驾驶的解决方案,它包含多维度感知硬件、强大的车载计算平台和自研的拟人化算法。多维度感知指的是在传感器层面并不是只依赖单一类型(比如只有摄像头或只有激光雷达),而是传感器融合,包含摄像头、雷达、超声波等,借由多源信息提高在复杂场景下的鲁棒性。高性能计算平台则负责把这些传感器数据在车端进行实时处理,支撑环境感知、目标跟踪、行为预测和轨迹规划等功能。自研算法强调的是更接近人类驾驶决策逻辑的“拟人化”策略,这样做的目标是既能在规则明确的场景下稳健执行,也能在不确定或复杂场景下做出更合理的处理。鸿蒙智行产品线也在不断推进ADS的迭代,从ADS2.0到后续对外发布的ADS3.0、ADS4.0的升级,表现为对更多道路场景(包括城市快速路、高速等)与更多功能(如智能泊车、覆盖更广路域的智驾能力)的支持,以及通过OTA把功能持续推送到已售车辆,实现能力的持续提升。

鸿蒙智能座舱作为鸿蒙车机操作系统在车内的落地形态,强调多人多音区、设备联动以及更强的视觉与语音能力(官方常提到“小艺语音”)。鸿蒙座舱侧重的是用户体验与生态互联,把车当作一个软硬结合的智能终端,能够把手机、家中其他智能设备和车机无缝协同。对用户来说,这意味着更流畅的交互、更丰富的影音娱乐体验以及更便捷的车辆控制与服务入口。座舱系统还支持OTA、主题设置等软件能力,其车机端软件著作权(版本信息诸如V3.0.3.100)说明整个车机系统在版权和自研方面已有积累。

底盘层面的技术以华为途灵智能底盘为代表,途灵把多模态感知、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HUAWEI DATS)、以及xMotion智能车身协同控制放在一起,强调用软件和AI来把机械性能发挥到更好。简言之,途灵并非替代传统底盘工程,而是通过更精细的感知和控制来在行驶安全性、舒适性与操控性之间做更好的平衡。DATS可以根据行驶状态对动力输出进行实时自适配,xMotion则在纵横向力的分配、车身稳定控制等方面实现车身各子系统的协同。

底层到云端的支撑平台是HUAWEI iDVP(智能汽车数字平台),其架构采用区域接入+中央控制的方式,配合三大自研操作系统和整车的SOA(面向服务的架构)。iDVP的目标在于把整车的软件能力模块化、服务化,从而实现快速迭代、可靠性保障以及生态伙伴间的能力共享。这不仅可以加速“软件定义汽车”的推进,还可以实现以数据与服务为核心的车辆生命周期管理。软件定义汽车的实质是把更多车辆功能变成可升级、可替换的软件模块,从而缩短新功能落地的周期;SOA框架则有助于把不同厂商或供应商的功能以统一接口接入整车系统,降低集成复杂度。

产品与技术如何合力支撑商业化

技术如果不能支撑量产和稳定交付,就难以在市场上长期立足。鸿蒙智行的路线看起来是“先把核心能力做稳,再放量”,而在实际操作中也体现为两个维度的工作,一是在车端把软硬件集成并通过软件迭代不断完善能力;二是在渠道与交付能力上投入资源,确保用户能看到、试驾、下单并最终拿到车。诸多公开的交付数据与大定数据说明,市场对这些产品的接受度相对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华为“做平台+做软件+与车企深度合作”的打法。

技术加速商业化的另一个关键是OTA与软件著作权体系的建立。鸿蒙智行通过持续的OTA升级(例如把ADS版本、座舱系统功能等在线推送给用户),实现产品能力随时间提升,降低了产品初期因硬件限制导致体验不一致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存量车辆的长期价值。

鸿蒙智行不是单点作战。联盟模式让华为能与多个车企共享技术与平台,也让车企能更快把“软件定义”的能力带入量产车。同时,鸿蒙智行在渠道上推动独立的用户中心和体验中心建设,并与第三方生态(例如充电网络)进行合作,以解决用户使用层面的痛点。交付规模的扩大也带动了售后、服务与充电网络的扩张,这些配套能力的完善对于新能源车主的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最后的话

鸿蒙智行代表了一种新的产业协作思路,用软件和算力把传统整车与新兴数字能力结合,通过平台化、模块化的技术路线来支持快速迭代和规模化交付。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从商标申请、品牌整合、App上线到多款车型面市并实现量产交付,鸿蒙智行显示出较强的推进速度和市场接受度。对于普通消费者,这意味着他们能更快体验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与车辆持续演进带来的实际好处;对于行业,这也是一次对“软件定义汽车”概念落地的有力检验。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34
10-19
智驾大横评

相关车系

更多>>

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