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出现“炒车一族”

2003-01-09 09:08:46 来源: pcauto 作者:史天舒/经济参考报
  今年以来,国内车市出现前所未有的热销场面,上半年的经济型轿车价格大战,下半年的众多新款车型上市不断,使得首都北京成为我国汽车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截至11月底,北京的汽车保有量骤增19万辆,达到188万辆,许多家庭过上了有车族的幸福生活。在这个汽车旺销的年景里,除了汽车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大获丰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也从中获益匪浅,这就是鲜为人所知的“炒车一族”。   一不留神成为炒车族   小武的职业是保险业务员,今年车市的火爆行情使小武多开了不少保单,同时,还有一项收入也使他喜出望外,那就是炒车。   初识小武是在网上,在某网站交易区,一个名为“乌诺”的网民手头上有不少新款车出售,从品牌上看不像是专卖店的“托儿”,正好有朋友急着要买一款颜色紧俏的波罗,便与“乌诺”约好见面。   “乌诺”便是小武,是个爽快人。见记者的朋友确实有意要车,便毫不隐瞒地讲起了他的炒车经历。   由于做车险的缘故,小武有些卖车的朋友。年初车价大战,先是买夏利排起了长队,小武的弟弟订了一辆,快到提车时股票却被套牢,他不想“割肉”买车了,正逢小武的保户想买夏利,小武顺手加了一千块钱,就这样稀里糊涂“炒”出了第一辆车。   事后,他悟出了这也是生财之道,于是小武开始对车市行情多加留意,琢磨出哪种车紧俏抢手便去交订金排队,有时要同时订几辆车,就不得不发动家人、朋友,借身份证、复印,搞得像当年炒股票开户似的。然后就通过各种渠道打探谁要买车。甚至去车市客串一把“车虫”。   小武说他认识的几位“炒车族”也都是无意之中干起来的,他们中有的人炒过股票,有的人炒过楼花,总之都是市场经济中的“弄潮儿”。   车商车虫都能合作   “炒车的最大好处就是零风险。”小武得意地向记者介绍经验。“订的车要是没炒出去又该提车了,就去把订金要回了之,反正经销商也不会限制炒车族订车,他们卖车是多多亦善。”   除了几年前买的那辆“乌诺”,小武对新车只炒不买。小武手头的钱都分布在各经销商处“下订”,这些流动资金不会损失,但带来的回报却是源源不断的。每炒出一台车便有少则一两千元,多则三五千元的利润。与熟识的经销商结成战略联盟是小武在炒车中悟出的又一重要经验,“这能使你早提到车,当然,利润是要分成的。”   不只是经销商,车市上的一些“车虫”甚至都是小武的合作伙伴,他们整天泡在车市里,更有“专业素质”,由于“车虫”手头不宽裕,无力四处下订单,只能与炒车人“拼缝儿”。   6月份北京车展时,小武发觉观众对新款车反应热烈,就把精力放在炒新车上。像新蓝鸟福美来爱丽舍、波罗都是他的主“炒”车型。由于这些车从订货到提车的周期间隔相对较长,所以一炒一个准,而那些一两周内便提车的“短线”,因时间仓促难找下家,小武已经不再炒了。   一年下来,小武俨然成为了汽车专家,对明年即将上市的新车型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现在他正主炒“千里马”和“威驰”,目前炒车的环境非常宽松,经销商为吸引订单,都实行“无条件退订”,只要先押上5000元,两三个月后就很可能赚到这个数儿,多押多赚。与炒股相比,风险小收益大;与炒楼相比,周期短投入少,而且手续简便。   炒车风不会刮很久   业内专家对这种现象从经济学角度作出如下解释:在市场经济中,当某种商品出现需求明显大于供给时,就表现为市场价格大于其本身价值。今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空前火爆,几乎所有车型都十分畅销。进入下半年,各厂家推出一款又一款新车型。速度之快、频率之高,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11月8日新奥迪A6、索纳塔千里马三款新车同日下线可谓将“新车秀”推向高潮。这也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买新车、更要买新款车”的心理。但从实际生产能力上看,目前推出新车的厂家,在新车下线的初期的头半年里月产量少的只有几百辆、多的也就一两千辆,这些车均摊到全国各销车网点,每家只有几辆几十辆,有的甚至连样车都没有。在这种新车上市初期供求严重失衡的市场环境里,出现“炒车族”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明年有更多的新款车推向市场,炒车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可能更盛,但不会持续太久。广大消费者要以理智的眼光看车市,以平和的心态购新车。今后购车的可选种类和途经越来越多,市场也将朝着供求平衡方向转换,当新车大批量上市之时,炒车也将成为历史。
文章收藏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