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6被召回后,舆论一片赞扬之声。
一汽马自达,成功地将这次召回行动繁衍成打压对手的一次营销战役,也树立了自己作为服务标兵的形象。厂家最基本的责任被捧成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在国内的用车环境依然不尽人意,强势商家的每一次回归,都像是恩赐,需要喝彩。
但我们还要指出,在许多貌似合理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侵犯车友权益的陷阱。
张先生在5个月前买了一辆
海南马自达,当时还要排队才能提到货。5个月后这款车已经从14万多元降到了11万多元,降了3万多元。对于一个工薪阶层来说,5个月损失3万多元比被抢了更搓火。市场竞争让消费者成了受害者,许多人像张先生一样有苦说不出。难道消费者事先就没有知情权吗?记者拨通了一个汽车厂家的电话,厂家的回答很干脆,补偿差价不可能,其他厂家没有先例。事先告知也不可能,那是给对手通风报信。看来,车友在买车前就需要有坚强的心理准备,去承受降价之痛。
5个月降价3万元是短痛,是市场经济的结果,看似有一定道理。但降价前买的车保险和贷款呢?现在许多家庭都以负存款方式贷款买车,一辆现在只值6万元的车,却一直按着两年前11万元的价格去偿还银行的贷款。而且不管以后这款车降到什么程度,这种固定的还款金额,将永远继续下去。保险也一样,同样是海南
马自达,张先生将永远按照14万元的价格去交车险,而比5个月以后买车的车友每年都要多付出几百元的保费。车价的每次下调都会让一些人受益,同时也为更多的车友带来了长期的心痛。谁来为车友着想是否合理?为什么我们的有关部门就不能设立一个配套比例,在车价下调后,使贷款和车险更趋于合理呢?
还想说一下降价赔偿的现象,记者认为此举有作秀之嫌。为了拉动销量
经销商可以使出各种促销手段,但凭几个经销商降价赔偿就可以遏制车市的萧条吗?如果一个年销量500辆的经销商,真的每款车降了2万元,他不可能赔偿得起。像许多人所说,也许这是商家和厂家沟通后,联手使出的“招数”呢?
云南的罗先生在和厂家的“较量”中还是败下阵来。2004年1月罗先生买了一辆
本田车,7个月后的一天,这辆车的
发动机突然出现了问题。罗先生说,他将车拖到了云南
广州本田俊田专修店,当时专修店的工作人员将机械抬下来后,并没有马上说出“病因”。只是说,如果是质量问题,我们会更换发动机的。两天后,专修店的工作人员突然告知罗先生,是驾驶员操作失误,造成发动机进水,虽然现在在保修期内,但不能免费更换或维修。
记者拨通了
广州本田俊田专修店负责人的电话,专修店的经理说,经我们检测,这个车的故障就是驾驶员操作失误,造成发动机进水,和车的质量无关。如果消费者不认可,可以去检测或上诉。记者就此事对广州
本田总部进行了采访,他们将鉴定报告传给了记者,显得很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