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洗尽铅华 谈对德日车系的再认识

2005-08-15 09:47:42 来源: pcauto 作者:蓝鹰

  版权声明:系太平洋汽车网独家稿件。版权为太平洋汽车网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太平洋汽车网无关。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像日本那样,给与中国社会如此激烈深刻的战争重创。近代一百年的日本发展史是和中华民族的衰败史和血泪史相连的。

  对日本人的再认识是在十年前,读沙林的《从宫本武藏到东条英机》,这篇载于1995年《中国青年报》的“对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和侵华史众人谈”对日本人做了深刻剖析。

  文章分析到,日本是个善于模仿的民族,但他们往往没有把一个体系中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拿出来,他们汲取的是他们民族中早已存在的思想愿望和目的相契合的那部分。他们学习西方,摒弃一切人文思想,仅学技术、军队体例和殖民侵略的行径。

  日本人对于儒家的学习也是这样。在中国,“仁”凌驾于“忠”“孝”“勇”之上,是先决条件,如果统治者不仁,人民可以反抗。但是这显然与日本天皇制不相容,因而,日本人引进儒家时,“仁”是被排除在伦理体系之外的。他们从不怜惜卑躬屈节懦弱可怜的人。

  “日本人往往可以将别人的发明创造加以完善和发展,甚至做得更好,但却缺乏自己创新的能力。这就使他们处在世界最前列时往往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等待再次出现领先者时,拼命赶上去,而自己永远不能脱颖而出。”这是一位深谙日本人的汽车界人士的话。

  对日本车的再认识是在最近这几年。以前进口的只有一定级别官员才可乘坐的皇冠公爵王轿车,让我觉得日本车好高级。后来看到满地里跑的三菱越野车和日产皮卡等,让我觉得日本车强悍结实。随着本田丰田日产三菱等日本著名汽车公司争先恐后纷纷与中国合资建厂生产销售汽车,我们才逐渐了解到,日本车在国际市场上是以物美价廉的经济型汽车著称。

  然而,这些所谓“经济性好”的汽车合资国产后,销售的价格并不便宜。尽管经过多年来国内汽车的恶性竞争,降价后的日本汽车仍然要比销往欧洲的同类车型贵上10%--30% 甚至更多。难怪广本的的门胁轰二在离任时说:“我在中国唯一的遗憾,就是把雅阁的价格定高了!”

  耐人寻味的是,这款“被定价高了”的雅阁在上市之初,旋即引起了中国汽车史上的第一次加价风波,被人们以超出指导价3-5万元的价格疯狂抢购。而后,“加价售车”被各商家效仿,发扬光大至今仍然阴魂不散。

  说日本人是模仿抄袭的老祖一点也不为过。不仅仅是文化,日本汽车其实就是靠模仿抄袭美国车发家。但是日本车商很快吸收消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别是他们很快掌握了制造汽车发动机等核心技术。日本在短短几十年跻身汽车强国,除了政策和体制的优势之外,日本人的有所侧重和严谨高效的学习精神让人称道。在岳健的《丑陋的日本人》中提到:日本人善于学习,有毅力,有心计。他们在经营管理上的周到让人无可挑剔。日本人懂规则,并且善于利用规则,所以当丰田状告吉利的时候,我们并不会感到突然和可笑。

  我曾经就车论车,写过一篇《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的议论文章,论述了日本车商进军中国的策略问题。面对占得先机已经做强做大的欧美车商,日本车商按部就班,表现低调,却出手不凡。他们总能找到击破对方防线的套路,从而使自己慢慢渗透,在占有了更多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能获得远比对手更多的企业利润。

  比较欧洲车商造车更看重技术含量,日本车商以市场为导向的造车理念显然更加实用,更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

  日本人比欧洲人更了解中国人。日本车商更注重在外型上配置上向中国的消费者妥协。对于象征豪华的电子设备真皮座椅等能让消费者一眼看到的东西,日本人总是把它做得近乎完美。即便是威驰这样的小车,丰田也要在几年前给它安上导航,即便是颐达这样的家庭用车,日产也要给它配上高级轿车才有的智能启动钥匙。

  据说东风日产的大小车型最终没有取消掉被人指责的桃木内饰,就是因为东风日产的高层中还有一位来自台湾裕隆的副总。这位副总说大部分中国人骨子里还是喜欢这个花哨的东西的。事实上也是如此,东风日产的蓝鸟等车型三番五次拉皮整容,每次总能让一部分中国消费者感动的。

  在每推出一款车型之前,日本车商都有很到位很全面的市场调查。比如在对待三厢车和两厢车型的问题上,面对众多批评,广本当时“逆势出牌”推出三厢飞度。现在看来,三厢飞度的市场表现足以让广本的决策者自豪。后来307率先以三厢上市也认可了广本当初的正确决策。推出三厢 ,接着再推两厢,向市场妥协,而不是像某些欧洲车商那样一成不变的思路期待消费者向他们妥协,日本车商的节奏目前好像只有上海通用和部分韩国车商才能跟得上。

  不仅如此,日本车商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成本优势,这是他们挑起未来汽车价格大战的杀手锏。这一优势来源于其成熟的经营管理的质量控制体系,比如丰田模式,精益生产方式,也源于日本车奉行的实用主义思想。通过下面一段话,我们不难理解30多万的天籁配备的竟然是4速自动变速器,我们也不难理解某些高级日本车在高速时与其车价并不匹配的操控表现。

  丰田皇冠项目的首席设计师下村修之在谈到东西方驾驶观念时说:“西方人强调高速行驶的表现,而日本高速最高限速是180公里,日本高级车的造车理念就是在这个范围内要做到高速稳定,低速舒适。” 言外之意,范围之外的事情,不在他们考虑之列。

  经济耐用而又适可而止的实用主义态度,其实最终源于日本的本土资源短缺。日本政府因为认识到这一点,从才不断强化汽车法规,制定出世界最严格的排放及噪声标准。因此日本汽车普遍功率小,不像大功率的豪华大型美国车那么能喝油。

  那为什么日本的汽车在中国为什么并不都省油?我想那可能是他们针对中国人的喜好对发动机车身等作了调教。而且在中国,他们并没有让他们的技术与世界同步,比如国产皇冠的发动机也并非是日本本土的那一款。

  相比个性张扬的欧美车系,用中庸一词表述日本汽车比较合适。车友们旷日持久的德日车系之争,使我们看到的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和两种造车理念的碰撞。至于德系车和日系车孰优孰劣,我以为也不是一句话能解释得了的。如果你想体味自由奔放的汽车激情,那么你选择欧美车,因为毕竟他们是汽车的鼻祖,如果你追求安静舒适风雨无阻的现代生活,你可以选择日本汽车,因为它虽然个性并不突出,但它总可以于无声处让你满足。

  实际上,在生产国际化的前提下,欧美和日韩这两个车系的差别正在缩小。福特马自达日产雷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际化的合作让我们无法抵制无法拒绝对方。而且,对是否以技术为导向造汽车,还是以市场为导向造汽车,欧日车系也并不是分得那么绝对,一些日本车的科技含量、豪华程度和操控及并不亚于欧美车。

  由于没有认真作过比较和数据调查,又缺乏汽车制造知识,所以我无法解答车皮厚薄是否会影响汽车安全的问题 。但是我以为这种争执可以休矣。它让我们将汽车的安全与否归咎于汽车结构本身,而让我们忽略了安全问题的关键---那就是驾驶者。没有一个懂驾驶讲规则驾驶员,再结实的汽车也是不安全的。

  谁也不会否认日系车在中国未来车市的影响力,也许它就是未来民族品牌汽车发展的直接竞争对手。日系车有很多值得自主品牌汽车学习借鉴的地方,二者的发展也有许多共通之处。我想随着国家汽车政策的倾斜和自主品牌汽车的努力经营,未来的中国车市会形成欧美、日韩和自主品牌三足鼎立的局面。大浪淘沙,洗尽铅华,未来的中国车市多彩多姿,或个性,或中庸、或充满朝气,一个都不能少,这也是我们挑剔的消费者所期待的。

  编辑推荐阅读: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看德日车系的中国战场

文章收藏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