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5月11号,系列点评的第一篇(通用)发布以来至此,恰好两个月。PCauto导购频道-独家系列点评也进入了尾声,可以说之前的八篇文章脍炙人口、说理中肯、广受好评,有甚者单日访问量突破了13万,这是编者所未能意料的。回顾系列点评,我们大都是“国外车型中国制造”,中国是消费大国不假,是制造大国也不假,但是“制造与消费”终究不是根本,我们需要的是自己的产品,是属于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点评的收尾篇其实就是-民族篇,希望广大热心的PCauto网友能体会出编辑和作者的初衷,如果对该系列点评有什么疑问、意见、建议,请文后留言,有问必答。多谢支持!
太平洋汽车网 导购频道 王涛
正文:
20世纪80年代,北京吉普与戴姆勒•克莱斯勒签约成立中国第一家合资公司开始,轿车国产化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着,何谓国产轿车?对一些合资企业来说,只要是在中国本土生产或者组装的汽车就是国产车;而对于那些走民族汽车工业道路的国有或民营企业来说,国产车应该是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并直接或间接参与设计开发的车型。对于前者,国人颇有微辞,因为这些合资企业已经“国产”了20余年的汽车,却未具备丝毫研发能力,更看不到因此而结出的硕果。而后者,他们采取独立或联合开发的模式,不但掌握了一些研发技术,同时拥有了产品的完全知识产权,加快了企业主动性的发展和提高。在这些企业中,奇瑞、吉利是优秀代表,而比亚迪、长城、哈飞以及华晨等企业也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快速成长起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发展中的民族企业和他们正在不断完善的产品。
一、比亚迪--迈出自主研发坚实一步
在电池制造业内提及比亚迪,没有几个不竖起大拇指称赞的,因为这个创立于1995年、20多人的规模起步的小企业,至2003年就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而在汽车业内,比亚迪的名气要小很多,两年前才刚刚组建的比亚迪汽车,至今并没有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规模。目前已经上市或下线的产品只有福来尔、比亚迪F3两款产品。
福来尔,起源于西北的秦川汽车公司,以奥拓轿车的平台为基础进行全面改观,历经2年的时间,西安秦川完成了从整车设计,模、夹、检具设计制造到零部件设计、试制、工艺调试和认证试验的各项工作,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其他国内制造厂商“开发”车型的新路,打造出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秦川“福莱尔”。2001年9月6日,这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家庭轿车在西安隆重下线。当时市场上的福来尔提供2种动力选择。一种是采用了原奥拓的368系列发动机,另一种是选用了韩国大宇原装的M-TEC型发动机。福来尔的优势是内部空间较大,这得益于当年秦川找出四个身高1.85米的大个儿坐着当“模特”,以他们的体型为蓝本设计出FLYER的车型空间。同时它是国内第一款通过正面安全碰撞试验并批量上市的微轿。
当然早期的产品也有很多不够成熟的地方:国产动力车型不足且变速箱手感生涩;驾驶座位的方向盘与腿之间距离太短,很不方便;部分装备的工艺水准不高,最为明显的是后视镜在行车过程抖动厉害,直接造成行车过程中的安全性降低。福来尔上市后,有过不俗的市场表现,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它还是渐渐走到了市场边缘,这时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王传福出现了,这个怀揣多年造车梦想的企业家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77%的股份,全面进军国内汽车市场。在随后几年里,福来尔经历了数次升级更新,虽然至今并没有获得市场的青睐,但是王传福却通过收购策略获得了汽车生产的“准生证”,2005年4月16日,比亚迪宣布自己打造的第一款新车F3下线。我们再看看这款新车,从外观到内饰,很多地方都有丰田花冠的影子,对此,王传福认为,这是“借鉴日、韩等国汽车发展的成功道路和经验,大量吸收非专利技术、消化吸收国际流行设计元素”的产品结晶。
2005年6月,在国家汽车检测中心碰撞中心,F3碰撞试验之后,两项数据表明该车型的安全系数高于国内绝大部分的同类别车型,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和不少国际级汽车企业的产品安全性能不相上下。这算得上是一记充满骨气的碰撞,它告诉世人:模仿造车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从模仿到积累,最后全面设计,最终全面超越。这也是民族工业真正需要努力的。
二、长城――每天进步一点点
三年前,如果提及长城汽车,你一定会和客货两用的皮卡联系上,确实如此,这个成立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企业,正是通过生产适销对路的客货两用皮卡车,迅速发展起来。1998年,长城汽车在国内皮卡车市场产销量排名第一;随后,他们推出491QE多点电喷发动机,并建立了现代化发动机生产基地,这些都为后期生产制造SUV做好了准备。2002年6月,赛弗SUV上市,2003年一举成为国内SUV品牌中的销量冠军。塞弗的成功在于威猛的外观设计和良好的性价比,而且长城公司根据市场的反映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比如塞弗内饰粗糙的问题,2004年他们用焕然一新的轿车化内饰进行全面取代,而价格依然保持不变。
到了2005年3月,长城公司的主打车型哈佛下线,它从外观设计到内在品质,都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随后公布的价格更是让人惊喜:最低10.98万元的售价加上丰富的装备,让哈佛的品质得以飞跃,该车在设计上有很多让人称道之处,比如B柱内部三根加强筋的设计,可以体会到长城公司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设计理念。不过对于哈佛不利的消息是目前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而2.4L排量的大号SUV的燃油消耗会成为购车者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另外,SUV和皮卡都不是市场的主流产品,2005年前4个月,国内18家SUV生产企业累计销量仅为46510辆,同比呈大幅下降趋势,所以长城要汽车业做大做强,必须在轿车项目做文章,尤其是家用轿车,因为争取占领这块市场份额,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对于此,长城汽车宣传部部长商玉贵说:“我们准备打造20万辆产能的MPV、轿车的生产基地。未来长城汽车是两条腿走路,SUV要朝着高端发展,轿车系列是要推出小排量家用车。”看来我们是多虑了,但愿长城公司能够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年上一个新台阶!
三、哈飞――只要去做就会有机会
相对一些合资企业来说,哈飞走着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十余年前,哈飞以一辆铃木SK410面包车为样车开始自主开发,生产出了松花江微型面包车,并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随后,他们与意大利宾尼法瑞那公司联合设计开发出了哈飞中意微型客车,彻底微面陈旧呆板的外观。今天,哈飞在市场上形成了轿车、微型客车、厢式货车、单排座及双排座微型货车共计五大系列七十多个品种,我们这里重点谈谈哈飞赛马和赛豹。哈飞赛马,原型车是三菱Dingo,系哈飞与三菱联合开发的项目。该车的优势是座位高,驾车视野相当不错,空间巨大,即使你身材高大,坐进去一样不会感觉局促,另外整体配置比较高,包括大灯自动断电保护以及ABS+EBD。不过即使这样,赛马的装备也远远不如原型车,另外1.3L排量也略显动力不足。
哈飞在随后又推出了1.6L排量,并有了自动档车型可供选择。值得提醒的是:对于哈飞有一些“通病”,厂家应该给予必要关注:零配件质量问题、车身喷漆工艺以及车内多处不明来源的异响等等,这些问题是厂家必须考虑并应该尽快解决的,不能因为一些小瑕疵而影响了整体企业的形象。而对于不久前刚刚下线的赛豹,我未有试乘试驾的经历,不能妄加点评,但是看过哈飞在各大报刊杂志为之所做得广告,感觉有点茫然,广告词大意是这样的:哈飞赛豹,意大利宾尼法瑞那公司设计,浪漫经典;英国MIRA公司权威检测,欧洲标准没前后侧撞,安全无忧;采用日本三菱发动机技术,动力澎湃,激情体验。因为有了意大利、英国和日本的联合开发,所以该广告被最终被高度概括为:三国智!也许这样的介绍更能够让人增添对赛豹品质的信服,但是我最不能理解的是,既然是意英日三国的智慧,那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又在扮演着什么角色呢?让人误解为哈飞公司对此并未出任何力气,只是借助三国的智慧而直接采用“拿来主义”,从此就塑造了这样一个赛豹的品牌!这样的广告不但没有能够正确推销自己,对于主打民族品牌旗号的企业形象也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华晨――打造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
在这几个企业中,华晨公司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企业。1997年,该企业自筹资金5亿美元,研制开发中华轿车。2000年12月,中华轿车下线,而此时,华晨连轿车的“准生证”也没有得到。直到2002年5月,国家经贸委颁布了第十六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华轿车才算榜上有名。先期上市的中华价格为16.98万元,这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加上该车流畅而大气的外观,所以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在短短上市一年时间里,中华取得了近万辆的销售业绩。该车的盛名主要来源于两个原因,一是意大利乔治亚罗主刀设计的外型,其次是华晨用“中华”轿车打出的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的民族汽车品牌。不过华晨在战略上有点滞后,随着其他厂家的价格调整和升级换代,华晨却无动于衷,结果错失良机,让本来销售势头很好的中华轿车日渐走低。
到了2004年,华晨开始全面升级,重点是针对老中华内饰粗糙的缺点进行整改,新中华上市了,全新中控台和仪表,发动机和底盘也进行了强化,此时老款车型也没有停止生产,被作为超值版而继续在市场销售。而中华的最低款售价在经销商处可以12万元购得。再过了数月,中华尊驰上市,新的尊驰,在底盘、制动及整体品质上都有了全方位的提高,同时提供10年20万公里重要总成部件保修服务,这些本来可以作为尊驰进攻市场的利器,可惜这一切似乎都显得软弱无力,尊驰的市场发应始终不佳,其中除了早期的战略失误外,后来的频繁更新换代和价格调整,也让消费者对其始终保持着观望态度。另外,关于华晨企业内部的各种不利消息频频传出,这也是让尊驰身陷囹圄的重要原因。如何能够让华晨摆脱目前的困境?也许只有依靠即将上市的俊捷,希望这款“既有知识、又有产权”的好车也许能够让华晨走出低迷,迈进一个新境地。
看完这几家企业,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目前这些企业虽然都不够强大,在市场竞争中并没有胜出的优势,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发展。在这几家企业中,比亚迪的发展优势明显,表现为发展后劲充足,因为其拥有强大后盾是比亚迪的电池制造业务,该企业每年都有巨额利润,足以为目前的汽车工业提供强大支持,而且不会受到汽车市场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而其他企业在融资方面如果出现问题,就可能让企业陷入尴尬。其次,产品单一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这四家企业目前的主打产品都很少,没有形成一个产品体系,而现有的产品中,也没有如伊兰特、雅阁之类能够支撑整个企业发展的拳头产品,小规模只有小利润,不能在短时期内积累大量资金来扩大再生产。
另外,这几家企业还有一个共同的软肋,那就是汽车的关键技术并没有真正掌握,比如动力系统方面,比亚迪F3、哈飞赛豹、长城哈佛和中华尊驰都不约而同地采购了三菱的动力系统,这样限制了这些车型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不过值得欣喜的是,这些企业都已经开始了发动机的研发工作,中华俊捷将装备自行研发的1.8T发动机上市,比亚迪的1.6L发动机也将装备在后期的F3上,而长城与德国公司共同研发的2.4升GW汽油发动机的生产和装配也已经是正在进行时,这些都将最终让这些企业摆脱依托生存的尴尬,真正的开始做强做大起来。
文章的最后,我忽然想起很早以前看过一则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他交给老师一只小板凳,老师看了一眼,生气地挖苦道:“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但他却坚定地说:“有,老师,有的。” 他从书桌下拿出一只更为粗陋的木板小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制作的小板凳!”目前我们的民族汽车工业企业就像当年幼小的爱因斯坦,他们的产品也许如同这只粗糙的小板凳,但是在每次的制作过程中,小板凳都能够在上一次的基础上进步一点,完美一点,也正是这样的一点点,最终让我们的民族汽车工业企业一点点地壮大起来,最终能够拥有如爱因斯坦一样的世界级完美品质。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或者投稿,请致信:morain@pcauto.com.cn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