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005广州十佳汽车经销商”评选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而广州车市也逐渐步出平淡期,8月份数款新车登场,接下来出手购车的消费者将越来越多。
买车的人多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关系也将更加紧密。当价格战成为落伍的竞争方式,汽车服务也就成为非常关键的一环。在本报7月进行的经销商销售服务实地调查中,在与车主及准车主的访谈和车主们的投诉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广州汽车销售服务行业的进步,但也看到不少“痼疾”—在4S店的规范服务背后,私扣保险费、擅自“涨价”、“外行卖车”等行为令消费者十分反感。
行为1:擅自“涨价”
梁先生今年4月订了一款紧俏车,要等三个月才能提车。经销商和梁先生协商的价格是优惠7000元。哪知三个月后,经销商忽然告诉梁先生,由于厂家政策有变,这款车现在优惠不了7000元了,只能优惠2000元。让梁先生想不明白的是,怎么等车等了三个月,换来的却是车“涨价”5000元的结果。一气之下,梁先生决定退订。
消费者的感情是不能欺骗的,说好的价钱,经销商说涨就涨,这是消费者最难以接受的。
一项调查显示,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汽车市场中,有50%至60%的利润是在服务中产生的。目前中国汽车买方市场正在形成,汽车服务将成为今后竞争的焦点。
行为2:“频繁回访”
车主陈先生抱怨说,他买车后经销商三天两头就给他打电话。他一开始还觉得这经销商售后服务抓得紧,但时间一长就心烦了。还有,经销商在电话里说得好好的可以提供免费检测,但到头来竟然还是要收费。陈先生表示,所谓的“电话回访”完全不是真诚服务这回事,其实是拉客户。
对刚刚购车的客户,经销商进行真诚回访很有必要,这是很多4S店的规定章程———从起初的3天一次电话,到13天一次电话,再到30天一次电话,由密到疏。但过于频繁的回访让人心生厌烦。更有一些经销商以免费检测为幌子召来车主,或者向车主推销各种产品。
行为3:减配置装“降价”
刚买新车的朱先生对记者表示,他买了一辆降价5000元的某品牌车,但是回去和同事的车一对比,发现少了很多配置,如果仔细算价值,不但没有降价,反而贵了好几千。
受车价不断下降和原材料上涨的影响,一些车型明里降价,暗里却把配置缩减了,这本来是厂家的策略。但到销售层面,经销商一边把降价说得天花乱坠,却对减少配置一概不提,这种行为有蒙骗嫌疑。
行为4:“库存车”充“珍藏版”
前段时间朱女士买了一辆“特价优惠”的某品牌车,买车后的第四天下起了暴雨,她开启雨刷器,发现雨刷器半天才动一下,雨刮的胶条也刮不干净雨水,这让她很是恼火。后来经检查,原来雨刮片早已老化了。
很多汽车厂家都积压了不少库存车,有的经销商为清理库存车以“典藏车”、“珍藏版”等名义进行降价促销。由于库存车价格比新车便宜,很多消费者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都抢着买。事实上,车不像酒,越陈越香,汽车也有“保鲜期。
经销商将库存车处理出去无可厚非,但应该如实告知消费者库存车的问题所在。以不实宣传的方式,将库存车重新包装,“旧酒换新瓶”,是对消费者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