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商10宗罪 擅自涨价私扣保险减配装降价

2005-07-28 12:01:42 来源: 作者:徐嘉丽

    行为5:出卖车主资料

    今年4月份,张女士在某汽车经销商处买了一辆轿车。此后,她的手机不断收到各保险公司、某汽车俱乐部、汽车美容院、化妆品直销店甚至“香港六合彩”的短信骚扰。尤其最近她的车险合同快到期了,多家保险公司不分昼夜地打来电话,给她带来很多麻烦。

    除了张女士,还有不少私家车主也有同样的遭遇。车主刘先生非常疑惑:“我的联系方式很少给陌生人,那些保险公司是怎样知道我手机号的?”

    据某车主反映,一些汽车经销商会将车主的资料卖给保险公司并收取一定回扣。如果保险公司利用经销商提供的资料与车主签订了保险合同,返点比例将根据保险金额而定,大概是10%到30%之间。除了出售汽车保险,保险公司还会尽力向车主推销人寿或者投资类型的保险。

    行为6:私扣保险费

    吴先生两年前在某经销商处买了辆新车,由于嫌上保险麻烦,就把办理保险的事交给了经销商,并按要求缴纳了三年的保险费。今年3月份吴先生的车发生了车祸,当他要求保险公司理赔时,却被告知他只缴纳了一年的保险费,事故发生时已超过了保险期限,因此不予以理赔。吴先生这才知道自己两年的保险费早被经销商私吞了。

    经销商私自扣押车主保险费的现象尽管不多,但偶有发生。所以每年保险到期的时候,委托经销商上险的车主应该及时向保险公司查询,并且要检查保险卡。

    行为7:伪专家不懂装懂

    买车的时候,消费者很容易遭遇伪专家。由于销售人员对所销售车型、竞争车型了解非常有限,“外行卖车”闹出不少类似“变速箱的压缩比高”、“1.6升发动机功率104千瓦”之类的笑话。更有甚者,攻击竞争对手的车型,说话毫不负责。

    在汽车维修和美容方面,也有不少的伪专家。有的维修店在没有设备又没有技术,还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下,以“专家”身份对消费者的车大动手脚,致使维修后的车问题不断。

    行为8:轻视加侮辱

    前几天,想买车的林先生去某个品牌的4S店里逛了逛,想不到这家畅销品牌店里的销售人员服务态度奇差。林先生向销售人员索取某款车的详细资料,结果却招致“鄙视”的眼光。销售人员还丢下一句话:“等你买了车再看吧。”说完便转过头和别人聊天去了。这种轻视加人格侮辱,让本来喜气洋洋看车的林先生大受伤害。

    不得不承认,目前一些汽车销售人员素质奇低,某些时候对汽车品牌形象造成严重影响。

    行为9:拿“新技术”狂吹

    现在新车越来越多,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些经销商特别爱拿某某新设备说事,狂吹一通,动辄这个增值3000元,那个增值5000元,就是希望消费者赶紧买车。其实那些车也许只是改了外观、内饰的一部分,或者只增加了一些配置而已,既不是新技术,也增值不了那么多钱。

    经销商抓住消费者不懂和贪便宜的心理,说话不实事求是,令很多消费者特别反感。

    行为10:“定金”蒙钱

    现在新车一款比一款好,消费者买车时难免左右摇摆。胡先生就看上了一款车,当时销售人员保证说如果不买可以退还“订金”,胡先生于是稀里糊涂地交了15000元定金。但几天后,胡先生改变了主意,打算买其他车。当他想取回那笔钱时,却被告知“当初写的是‘定金’,白纸黑字,你看清楚了,不退的!”“订金”和“定金”,虽是一字之差,意思却大相径庭—“订金”可以退,但“定金”就退不了。法律规定,给付定金的一方若不履行约定合同,则无权要求返还。

    经销商故意不向消费者解释清楚,让完全没有法律常识的消费者很是吃亏。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文章收藏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