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好车不好卖系列报道之国产篇:=高尔夫=威姿=赛纳=宝马=特锐=威乐=
当性价比已不是问题,当凯越、伊兰特已用外观配置和低价位打动消费者的心,当一味追求体现机械本质的这款德国车不得不重新考虑文化、品位、面子这些“形而上”时,该塑造属于国产高尔夫自己的文化了——一汽-大众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国产高尔夫先天不足造成的“时间差”,又该怎么追上?
出生的先天不足
高尔夫在中国市场上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
2003年7月15日,高尔夫下线。14.98万元到18.5万元的市场售价和朴实无华的外表及配置形成巨大反差,引起了众多消费者的质疑以及广泛争议。许多人对一款两厢车卖到如此高价感到无法理解。
客观上看,高尔夫高昂的定价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除进口配件成本外,在当时一汽-大众产品体系中,宝来主打16万至20万元区间,捷达主打10万至14万元区间,“中间只剩下了2万元价格区间,要涵盖1.6L、1.8L、2.0L三个系列产品,高尔夫能够伸展的空间非常局限。”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的研究员史进这样分析,“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2.0L车型的停产。”去年年终,高尔夫糟糕的市场表现使其被舆论评为“2003最尴尬车型”。
“大众向中国推出高尔夫车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市场部部长王枫说,“当时国内还没有一款科技含量、舒适水平、工艺水准都很高的A级两厢车,高尔夫的推出应该是填补了一个市场空白。”
显然,一汽-大众推出高尔夫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一个概念:两厢车也可以做得好,价格也可以定得相对高。当然,这存在一种冒险———“面对这样一个空白市场,总要有第一个开拓者,就像我们当初推出宝来一样。但消费习惯和观念的培养和树立,不是某一个企业短期内所能决定的。”王枫说。
市场的后天失调
似乎从来没有哪款车像高尔夫这样一出生就厄运连连。
2003年夏,几乎是在国产第四代高尔夫下线的消息刚刚传出,随后几天里德国大众就在德国宣布将停产第四代高尔夫,转而将在新的平台上生产高尔夫A5(第五代)。所有对高尔夫有兴趣的消费者几乎同时获得了一个概念:国产高尔夫已被国外淘汰了。